台湾原住民:年轻人融入城市 认同国民党传统在改变

环球时报

台湾原住民是不是炎黄子孙?2015年3月26日在“立法院”的一次问答,让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主委”林江义成了争议焦点,在回答民进党“立委”陈其迈提出的这个问题时,这位阿美族的“主委”表示:若勉强说原住民是炎黄子孙,会产生把南岛与汉藏语系混在一起的感觉,“让人见笑”,从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角度来看“是不可思议的答案”。

­一年后,《环球时报》记者见到了林江义,再次提起这个话题。林江义坦承,那是他当主委之后,在“立法院”遇到的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位‘立法委员’应该是故意消遣马英九,因为马先生之前曾说过‘台湾的乡亲绝大多数都是炎黄子孙’,所以这名‘立委’就专门挑这样的问题来问。结果媒体登得很大,很不好意思,还好第二天开会马英九没有问我(笑),我只是回答一件事实。”

­林江义的困扰也侧面反映了台湾原住民的尴尬处境,这是一个乐天派的族群,却又不得不面对火药味十足的台湾蓝绿纷争,在过去的几十年,经历了日治、国民党迁台以及台湾解严之后,这个54万人的族群境遇如何?他们如何看待过去的荣辱悲欢乃至未来的两岸关系?近日,记者与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一起走访了台湾原住民部落,试图揭开那隐藏在“高山平埔”中的的秘密。

­  屏东礼纳里部落街景

“汉人削尖脑袋想当原住民”  

­从机场开往台北市区的出租车上,汉族司机陈女士眉飞色舞地向《环球时报》记者表达着自己对原住民群体的喜爱:“我真的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原住民很洒脱,今天赚100块,为开心就花掉80块,大不了明天吃得差一点嘛!他们还很会唱歌,阿妹啦、张震岳啦,去大陆参加综艺节目的歌手很多都是原住民!我都在想,是不是因为他们住在山里,污染比较少,所以嗓音才好?”

­陈司机的想法很有趣,不过,虽然大陆习惯统称台湾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但原住民并不只是住在山区。日本学者土田滋曾以语言作为主要的判准,将台湾的原住民族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类,近几十年,原居于台湾北部和西部平原的平埔族已渐渐融入城市。1996年原住民族委员会成立后,开始对原住民重新认定,截至2014年5月,台湾当局已经完成认定16个族群。

­想要深入体味这16个民族并非易事,为了对原住民概况有大致了解,记者来到位于屏东县隘寮溪上游的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区,这个园区占地82.65公顷,主要展现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卑南、排湾、阿美及雅美等九族聚落的生活原貌,是台湾规模最大,山地文物最丰富的野外博物馆。

­园区中最能反映原住民奔放性格的是360度环绕的歌舞场,年轻的原住民演员们会教授原住民舞蹈,并邀请观众加入。记者了解到,这些青年人多为排湾族,来自附近的村落,一名演员告诉记者,能在家乡向各地的游客展示自己民族的舞蹈,很满足。

­与此同时,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下山,融入城市。屏东原住民资讯协会常务理事卢志良说,因为地处偏远,所以之前原住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直到现在,原住民大学生的比率还是比都会区要低。“四五十岁的人,大多数还是从事劳力的工作,年轻人的状况会好一点,可能会从事行政工作,不过原住民从商、从医以及从事法律行业的人还是比较少,即使是年轻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军警职业,因为在体能上,原住民比较能够适应。”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