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公路人的创新与传承

泉州企业家杂志

泉州公路人的创新与传承康清洁坚持一线工作 永春分局/供图

(徐斌 刘紫燕)地图上,瓷都德化、茶乡安溪、香海永春;古窑、茶庄、山筑……地处福建东南部的泉州,依山面海,物产丰富。

现实中,“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泉州山峦起伏,高山峻岭,河线密布,阻断城乡阡陌物产通途。这之间,平凡的公路人日复一日修筑、养护起条条通途,挺进边村,横跨河海,打造出畅行山区与沿海的大道,打开物产盛地的外销通道,突破山区发展迟滞的现实困境。

今天,记者透过一个个平凡的岗位聚焦泉州公路人不凡的创新与传承。

创新

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灵魂。泉州市公路局“十二五”以来,不断创新。该局局长郭根才说:“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创新突破口。”

2011年郭根才上任伊始,就接到该局下属筑路机械厂职工联名来信,要求解决筑机厂出路问题。为尽快摸清筑机厂底细,他深入调查筑机厂2006年以来连年亏损的原因。相继召开16次筑机厂改革专题会,理清千头万绪的改制、人员分流、资产清理等工作。2012年7月,该厂干部职工全部调整分流到各公路分局。

筑机厂改革后,如何利用原有技术和资产?郭根才创造性盘活筑机厂原有技术,以“互联网+”组建路网监测和应急处置机构。2013年初,在市公路局极力争取,省公路管理局、市交通和编办部门支持下,筑机厂更名为“泉州市公路局路网监测和应急处置中心”。筑机厂不仅“变废为宝”,还华丽转身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管理手段,即时监控公路路况及通阻信息,协调全市公路系统处理各种路面灾害突发事件。

时间追溯到十几年前,彼时养路“班改站”改革正酣。为破除原有公路养护管理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2000年,郭根才率先在德化启动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首次实行公路站长由个人自荐、全体职工公开选举办法,站长与职工之间双向选择优化组合,落聘者待岗;实行养护经费公开竞标,取低价中标,以节约养护经费……一系列配套竞争机制经过不断调整、完善,沿用至今。“通过改革,养护生产要素得到更优配置,提高了养护质量,降低了养护成本。”郭根才说。

公路建设资金短缺,如何破解?“先行先试‘一县一议’,巧用配套资金撬动地方建设大投入。”对这一首创经验,郭根才不吝分享:“我们主动与地方政府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共同探讨建设事项。通过配套资金投入,吸引地方资金支持,并且真诚协商,明确将公路改建沿线的乡镇作为业主,具体承担征地拆迁等民事工作。”这一做法不但筹措了大量建设费用,还减少了矛盾,减轻了建设中的阻力和压力,工程建设效率极大提高。

2012年夏天,县道304线洛江新庵岭路段,路面刨洗机、沥青摊铺机、压路机轮番施工,热火朝天。原来,公路“白改黑”是大势所趋,然而泉州高温多雨,水泥路面“白改黑”易产生反射裂缝和出现车辙、推移等多种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泉州市公路局意在通过试验,摸索今后类似道路施工技术。

为准确掌握施工工艺参数,该局从旧水泥混凝土板处治、路基修复、沥青混凝土拌和、改性沥青的生产等均实行自主生产、施工。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得到应用。在试验路的基础上,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省道307线安溪路段,省道206线永春、安溪路段路面“白改黑”建设,工程质量居行业前列。

传承

位于德化西北部,与三明、尤溪交界的葛坑公路站,管养44公里公路,其中省道206线和县道354线,是福建省旅游生态示范公路,有九仙山、戴云山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风景区。

[责任编辑:陈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