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危机
国民党改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20年来一直暗潮涌动。关键时候尤其是蓝营败选后,总会有人跳出来喊两嗓子,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随着改名一改了之。
具体到蓝营不少大佬,中间也曾态度暧昧,甚至屡屡传出杂音。但党内认为不应改名的意见一直占上风。“立法院长”王金平是国民党本土派力量的代表,他曾明确表示,“不支持任何国民党改名”。2007年,为岛内选举蓄势的马英九也澄清说,国民党“只有改革问题,没有改名问题”。
随着国民党8年执政即将终结,事情正在起变化。国民党这些年明明掌握行政与立法的压倒性优势,却在面对绿营的杯葛挑衅不仅不倾力反击,还转而认同起对手的意识形态,结果导致“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认同危机。
一方面深蓝指责,“国民党不敢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背叛了“三民主义”党魂;另一方面绿营讨伐说,国民党非我族类,只会“倾中卖台”。去留两彷徨的国民党必须思考,安身立命的根基在哪里。
毕竟,迁播赴台近70年,国民党党员中台籍人士已经占大多数,某种意义上说,国民党早已“本土化”。如何弥平省籍裂痕、摘掉“外省党”的帽子,曾是国民党面对的老大难问题。中间就有本土派提议要“下猛药”,在“国家认同”及“台湾定位”等政策主张上与民进党飙车, 甚至提议删除党纲中的“统一”字眼,以吸引本土票源。台湾佛光大学教授谢大宁就在媒体上悲观地表示,若国民党要进一步走向本土,那就是完全的偏安化,将“中华民国”完全等同于台湾,让自己进一步去中国化。
回到这次败选引发的改革呼声,年轻化和本土化成了引人瞩目的两大热点。“改名”一事,正站在了两者的结合点上。刚刚辞去党主席一职的朱立伦,表态颇为耐人寻味。他说,“我想我不便表示意见”。
捡芝麻与丢西瓜
可能感受到话题延烧带来的巨大压力,徐巧芯随后在脸书发文改口称,改名只是开放讨论,“此刻更改,我持保留态度。”不错,对传统的国民党支持者来说,改名不是一般的议题,必然带来“国族认同”的争议与疑虑。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不仅牵涉到国民党的自身改革定位,更牵涉到对岸大陆的观感,当然要慎之又慎。
一方面,失败之后的国民党仍然肩负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任,即使民进党上台,国民党的制约、平衡作用仍然不可或缺,切莫自废武功。令人忧虑的是,更名提议背后恐怕也有质疑国民党“这些年与大陆走得过近”的影子。胜选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已改变过去的口吻,说“理解和尊重‘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为寻求大陆能够接受的表述作积极的努力。国民党新世代和本土派反而自乱阵脚,开出“改名论”的药方,令人错愕不已。
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的“血统”来自中国大陆,国民党要本土化,“拿香跟着拜”,追在民进党屁股后面是没有用的,丢了自家魂儿甚至持续绿化,就有走向碎片化和分裂的隐忧。
台湾《联合晚报》21日刊文对比称,国民党近来抛出的第一个议题竟是应否存留党名的“中国”,而民进党的第一个议题却是如何跟“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衔接。这形成一幅奇幻的风景:国民党想要抖掉的包袱,却似乎是民进党发现的新衣。言外之意,国民党就不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说到底,无论年轻化改革还是本土化论述,都替代不了国民党终极是要填补信仰的空洞化。以年轻化为例,如果只是换一批没有党魂的年轻人上来掌权,除了面孔变了,国民党依旧会是那个换汤不换药的百年老店。
谢大宁认为,除了年轻化和本土化合二为一的“去中国化”,国民党还可以选择第三条路线,就是坚持中国国民党的传统精神,以立足台湾、胸怀大陆、放眼世界为主轴,依照“三民主义”的路线发展,积极寻求两岸的和平解决方案。只有检视并重新拥抱起失去已久的党魂,才能够成为一个足以号召群众支持,又富有战斗力的政党。
回到2007年。面对更名说来势汹汹,马英九淡定地说,国民党目前当务之急是提出令人感动的政策与做法,展现反省能力,这些改革理念比改名还重要。如果提不出好的政策、做法,再改名也没用。虽然时间一晃接近10年过去了,党主席都换了好几茬。这番话放在今天来读,依旧是若合符节,毫无违和感。
记者 任成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25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