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史钩沉:一代海神通远王

泉州企业家杂志

泉史钩沉:一代海神通远王

下庙

北宋年间(960—1127年),传说从泉州府运贡品经海路北上京都,遇大风大雨,“灵乐王”显灵,竟然平安无事。泉州官府奉朝廷之命,从刺桐港运陶瓷到波斯湾大食去,海上惊涛骇浪,有“灵乐王”保佑,也平安到达。随着泉州地区海外贸易日渐繁华,远航的船主也都慕名前来烧香,祈求平安。可见在北宋末年,“灵乐王”已由山区到海边,能保佑“风息涛平”,成为百姓心中信赖的海上保护神。因为“灵乐王”庇佑航海平安,敕封通远王(意即保护船只平安远航)。

祈风仪式是南宋官方举办的一个仪式,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日渐繁华应运而生。九日山上的祈风石刻详细地记载了南宋前后近200年间(1127—1279年)泉州船队出海远行时官方举行的祈求船舶顺风的“祈风仪式”的点点滴滴。据载,每年夏冬两季,由泉州郡守、南外宗正、提举市舶主持,府郡及市舶司的高级官员出席的“祈风仪式”,便是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通远王祠举行。

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望海舶能平安到达目的地。仪典隆重肃穆,规模很大,礼毕勒石记事,以致九日山摩崖尽是祀通远王神的祈风石刻。每岁春冬,海商也于此祈谢。“冬谴舶、夏回舶”一年两次“祈风祭祀”典礼渐成制度。

南宋初,建炎三年至绍兴十六年(1129—1146年)生活于泉州的李邴《水陆堂记》载:“每岁之春冬,商贾市于南海暨番夷者,必祈谢于此。”

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赐额“昭惠”,改祠为庙,是为“昭惠庙”(又名通远王祠或通远寺)。“乐山白衣叟”的海神地位便正式确立了。

因为“白须公”李元溥是在向阳五台坐化升仙,世人均把供奉他的五台乐山昭惠庙视为祖庙。而他的神通一次次在各地显化,尤其是在九日山下昭惠庙举行的“祈风仪式”最为兴盛,渐渐地通远王成了宋代泉州

海外交通、贸易的保护神,逐渐演化成

我国历史记载中民间与官方共同承认的

泉州最早的名副其实的海神,昭惠庙也

被称为“海神庙”。

[责任编辑:陈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