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史钩沉:一代海神通远王

泉州企业家杂志

泉史钩沉:一代海神通远王

昭惠庙顶庵

“白须公”李元溥在世时,传说当时五台乐山下有个小孩,遇老虎险被吃掉,“白须公”施法救了小孩,并将之收留在五台乐山当徒弟。“白须公”的修行越来越高,已成为得道高人。晚年时节,“白须公”知道自己不久将升天,便嘱咐这位小徒弟,等自己羽化后要他去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出家。徒弟问其缘故,“白须公”没有说破,只说“天机不可泄露”,并给他留了一首签诗。“白须公”羽化后,小徒弟便按照师傅的嘱咐去延福寺出家。

李元溥修行的乐山顶庵、下庵均有发杉池,顶庵发杉池边有一口神井,深不可测,据说可通金溪。一年,延福寺被火烧了,重建需要木头。延福寺的住持知道这个沙弥的来历,就吩咐来自五台乐山的沙弥带队到五台山上砍些木头回来建造寺庙。沙弥按照住持吩咐到五台乐山砍完木材,可是运不回去,很是苦恼。晚上在庙里睡觉时,得“乐山王”托梦,让沙弥不用犯愁,尽管回延福寺去,木头不日自会托运到九日山。“乐山王”梦中说得真真切切,沙弥也无他计可施,将信将疑就回到延福寺,向住持讲述“乐山王”托梦之事。

回到寺庙不久,天空开始普降大雨,山上的木头借着山洪,沿着发杉池冲到金溪(现金鸡闸源头),漂到了九日山下的延福寺的古井,并从古井里一根一根涌出,取之不竭,直至大殿建成,最后剩下一根杉木横在井底。

九日山延福寺大殿如期重修。延福寺建成后,众僧都觉得乐山漂来大杉木是神的帮助,因此,把大殿取名“神运殿”。为了表达对“乐山王”李元溥相助的感激之情,住持决定用剩下的木头在延福寺东侧新建一祀祠,取名“灵乐祠”(后亦称“灵岳祠”),礼奉“乐山王”。因此“乐山王”亦称为“灵乐王”。而这位与水运有关的乐山老人也就成了第一代水神,灵乐祠也成了“有求必应”的灵祠。

据载,北宋蔡襄在至和、嘉祐年间(1054—1063年)知泉州(即任泉州知府),9年中先后3次到向阳五台乐山供奉“乐山王”的寺庙求雨,每次均灵验,“乐山王”名声远扬。因求雨成功,泉州府上报朝廷,宋朝皇帝遂敕封“乐山王”为“福佑帝君”。至熙宁八年(1075年)敕封崇应公,事因泉州郡守蔡襄祷雨而起。后又封善利王,累加广福、显济王号。李元溥因此史称为“八字王”,即“通远善利广福显济王”,成为一代“雨神”。

后为通远王

唐宋以来,九日山下的金溪港船舶来往众多,渔民每每出入,都会到灵乐祠烧香礼拜,向“灵乐王”祈求平安。所求者每每灵验,“灵乐王”名声愈加显赫,灵乐祠(灵乐寺)香火也越来越旺。

[责任编辑:陈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