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长周济(前排右二)、福建省副省长洪捷序(中)参观泉州市“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展示厅
(泉州企业家杂志 本刊采访组报道)今年2月及6月,中国科学院院长周济两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40多位知名院士、权威专家莅临泉州,连续数日白天深入企业生产车间和研发一线考察,晚上召开讨论会至深夜……
专家们不辞辛苦,是为了对泉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进行“顶层设计”——因为,在中国科学院的认可和支持下,泉州已纳入“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这一“强国战略”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不仅仅是重要力量”这一历史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科技创新,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相协调的体制机制,在以传统制造业当家、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泉州,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如何构建适合泉州、适应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律的科技体制、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泉州创新驱动的是非成败。
最近,本刊注意到泉州企业在科技方面的一些动向,比如,截至今年7月,全市R&D投入总额将近6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1%,2010年这一数据仅为0.69%。是什么办法能激活、释放出这么多的资金?本刊进行了有关调查。
调查一:着眼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合力突围
泉州的基础科研、原创科研薄弱,且从小作坊、小企业起步的民营企业在科研方面注定先天不足。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各种红利,使泉州诸多行业顶住了多轮危机的冲击。尽管如此,泉州企业还是强烈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带来的种种制约,尤其是一些与全行业密切相关的共性的关键性技术瓶颈,不突破,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两家企业,而是关乎数以千计的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