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土路到油路,路面等级提高了,可养护并没有省心。
柏油路天生“娇嫩怕水”,冬春两季,养护人员要着重清理、整修路基边坡、水沟、路肩等,做好防水、排水工作。遇重型车辆或雨水冲刷导致的路面坑机槽,养路工要经过割、拌、铺、压几道工序。在拌的过程中,油料配合比、油温火候都要用心掌握好,整个过程还要忍受180摄氏度的油温考验和熏人焦油烟味。散发着热气的柏油落在路面,温度仍有四五十摄氏度,养路工修补油路的过程充满煎熬。
由于养路经费只能维持正常的小修保养和一些路面的大中修工程,当时公路部门提出“经费不足汗水补”的口号,常年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个道班每年自力更生改善一个弯道、加宽一公里路基、砌筑一公里水沟。
至1990年,在全体公路人的努力下,全市共有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875条6470.52公里,有永久性桥梁1125座,实现了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都通了公路。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大桥1984年的建成通车。该桥由省交通厅组织建设,当时可以说是举全省之力建设,建成后为中心城区晋江两岸、全省南北的经济发展、人员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
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先行工程火热进行 国省道全面拓改
上世纪90年代,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到来之际,泉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于1993年至1995年连续三年将“先行工程”建设纳入大泉州的建设蓝图,并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增创新优势的选择。至此,泉州市公路真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石狮市打响全省公路“先行工程”建设的第一炮。1992年,刚建市的石狮,把计划建设市政大厦的5000万元资金,用于石永、石祥、石蚶三条沙土路改建,留下“不修大厦修大道”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