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期间,战火纷飞,福厦路几次遭受破坏。
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福厦路和洛阳桥再遭破坏,无法通车。据泉州公路相关史册记载,1949年8月31日,解放军先头部队工兵排赶到时,爱国华侨、台商区洛阳镇(当时属惠安县)吴德辉捐出自营杉木行的一批木材,在群众的协助下,迅速将木板铺上桥面,让大军继续南下,解放泉州城。1949年9月1日,国民党再以飞机炸断洛阳桥钢筋混凝土桥面两孔,交通再度中断。
上世纪50—60年代 清一色沙土路面 遇暴雨难行车
终于迎来新中国的成立。1950年至1955年,省交通部门首先修复了福厦公路晋江专区辖区段,改造了省道、县道主要公路,使晋江专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公里。其中泉州(现在的中心城区)24公里、惠安63公里、晋江77公里、南安85公里、安溪51公里。
受历史条件局限,当时所有公路路面均为沙土路、泥巴路。
因建设起点低,公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先天不足。一到雨季,路面经常出现坑槽和波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像波浪一浪接一浪,影响行车。为稳定路况,晋江养路段总结出经常性公路保养中要做到“晴天勤扫(勤耙)砂、雨天加面砂、雨前疏排水、雨后扫带刮”等经验做法。养路工当中也流传着“雨天洞不补,晴天要吃苦”“小坑不补、过夜一尺”等公路养护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