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拆迁前盖7层楼 血案揭开薛岗村改造矛盾(图/文)

新京报

村民拆迁前盖7层楼 血案揭开薛岗村改造矛盾(图/文)

5月14日,一辆挖掘机在薛岗村拆迁工地,四周都是村民违建盖的楼房。

全村“种楼”

多位村民承认,这种加盖是郑州城中村拆迁大背景下的产物,“就算说三层以上违建,拆迁时也不会一分都不赔偿。”

薛岗村一位村干部说,该村有九成村民是房东,向外租房。

薛岗村在郑州北三环、北四环之间,路边满是堆积的砖瓦,为防止粉尘飘散,用绿色的尼龙网罩了起来。这里北邻连霍高速入口,是唯一一个还有楼群立着的村庄。

村里密布一栋栋装修简单的高楼。小巷幽深,最宽处不过一米。抬起头,天空是一条狭长的线,被错综复杂的电线切割得支离破碎。

这些高楼都在七层至十二层之间,据村民回忆,在以前,村中大都为三层小楼;这三年均翻盖成高楼。

翻盖是为了向外出租。

郑州城中村改造从2012年开始提速,附近的老鸦陈街道、长兴路街道、刘寨街道启动拆迁。

如今,郑州三环外北郊的城中村大半已拆完。仅附近的老鸦陈村改造,就有20万人要搬迁安置。

很多租户转移到了薛岗村。两年里,全村立起上百栋高楼。

加盖的出租房大都没有手续。

多位村民承认,这种加盖是郑州城中村拆迁大背景下的产物,他们认为“就算说三层以上违建,拆迁时也不会一分都不赔偿。”一位村民说,加盖时大家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房租涨得太快了,去年老鸦陈村拆迁高峰,薛岗村的房租水平几乎翻番。

村民李雪玲七层的房子,单间从每月两百涨到四百,一层楼九个单间,一年下来就是25万。

村民说,这也就是薛岗村拆迁补偿方案遭遇抵制的一个原因。

记者调查发现,薛岗村的拆迁补偿细则,是“照搬”了附近杜庄村和双桥村的。方案在那两个村执行得很顺利,那里大多是三层楼房。而移植到薛岗村后,则触发了普遍的抵触情绪。

失地之后的生计

原本靠种地卖菜的村民,在失去大部分土地之后,生活的主要来源变成了收租和打工。

在城中村改造之前,薛岗村已经失去了一半的耕地。

薛岗村原来分管土地的一名村干部介绍,村中耕地加宅基地原有土地约2000亩,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

以前,村民大多种植蔬菜为生,供货给附近城区的农贸市场。

大概从2007年开始,村子的地陆续被征用,修起了高铁、高速公路,立起了小区、厂房,去年郑州惠济区的江山路拓宽工程中也占了地,这名村干部说,这都是耕地,面积不少于六百亩。

如今,只有在村南边高速路一侧,还能看到地里零星的麦子和蔬菜,灰尘中露出一抹绿色。它们也将在几个月后被推平。

“七七八八算起来,耕地已经被占了过半了,剩下这一半。这次拆迁后,剩余的耕地连同宅基地都将被政府征用。”这位村干部说。

老鸦陈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土地被征用后,村民每年能拿到每亩两千元左右的补偿,但没有其他的安置措施。他们很多都选择离开土地,另谋生路,多是在附近工厂里做工。

十几年来,村民们的收入,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

2000年左右,村中土地还未被占用,全村几乎都是以种菜为生,村民林芳华还记得,那时送蔬菜要趁早,每天早晨四五点,家家户户都起了床,村中灯火通明,一个标准的三口之家,一年能挣个三万块;大概四五年前,随着城市扩张,土地被占,外来人口增多,薛岗也成为“郑漂”落脚之地。出租和打工,成了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看到租房挣钱,就想加盖,借了钱,没还清就遇到了拆迁。”林芳华这样总结自己的遭遇,她说,村里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