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三老人行走万里历经八年 译注泉州古碑刻

东南早报

陈立献、王焕民和孙陈清(右起)到清源山考察碑刻

三老金石交 不作温饱计

编著一本古碑刻的译注,工作量可谓浩大。陈立献找来了他的“中国合伙人”,两位洪濑同龄好友王焕民和孙陈清。三人都生于1939年,陈立献为南安一中退休语文教师,王焕民为国光中学原副校长,孙陈清则为高级工程师。

陈立献负责筛选碑文,加以难字注音、解词释典、划分段落、说明文意、译成白话。

毕业于天津大学的高级工程师孙陈清负责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摘抄文献。

毕业于厦门大学、对佛学禅说深有研究的王焕民,则专注佛学禅说,对文稿补偏救弊。

三位老人“不作温饱计,欣然金石交”,拿出退休金,加上政府和企业朋友的捐助,踏上了6年走访、编撰,2年的校对、改稿的“长征”。

6年行程万里 每一碑刻皆见真身

“我们花了6年时间,行程超过1万公里。”陈立献说,据清代《会典》记载,泉州府领县七:“晋江、南安、惠安、德化、安溪、永春、同安。”由于当时厦门隶属同安,所以书中也涉及如今厦门市的古碑刻。

这六个县、市凡是有碑刻的地方他们全部走过,有时一个地方去了三四次。

每一个碑刻,他们都去核实、摄影,结果发现有些碑记的存没同传闻略有不同,如德化清朝的《龙湖寺记》一说已亡佚,实仍存在;而《普济寺碑》一说现存,实已亡佚。

据悉,《龙湖寺记》仍在德化双翰美湖乡龙虎山的龙湖寺,碑阴记载寺产,字迹模糊,难以识读。碑文记述龙湖寺的开山肇基及其兴替的历史。

“最后共收集到1000多处碑刻,以泉州十八景的碑刻为首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先编写,从中选出101篇编著成书。”陈立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