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三老人让泉州古碑刻悦读起来
行走万里、历经八年八校始成 其中一位作者在样本印出后遽然作古
陈立献展示成书
“古代碑刻不是冷若冰霜、毫无生气的石块……一方碑刻,常常是一个生动的历史掌故……可像一个个向导,领引我们去了解地方历史,它是一段段抹不去的记忆。”
今年76岁的陈立献老人,在他与两位同年出生的挚友耗时8年走访调研、共同编著的《泉郡碑刻百篇译注》中,饱含感情地写下了上面这几句话。日前该书正式出版。
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古碑刻资源非常丰富,但碑刻上经常都是俗字(即俗体字,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规范的汉字)、古体字、异体字、繁体字,今人难以读懂。《泉郡碑刻百篇译注》一书,是泉州第一本古碑文的通俗读本,正好起到了沟通古今的作用,让今人也能“悦读”古碑文。
初衷
解读古碑刻 让今人悦读
说起编著这本书的缘由,陈立献说,这源于游览时的见闻。
“2006年10月的一天,我们几个已退休的儿时同窗一起往泉山门游览。”陈立献说,“当时见唐代欧阳詹《北楼记》碑刻前围着一群游客,正在认碑断句,猜读文意,竟无一人能读完全文。”
“又一日游崇福寺,见《妙月和尚舍利塔铭》碑刻前,一群游客在猜读碑眉‘实相智杵’四字的意思,争论不休,请来寺僧、导游解读,也如听天书。有人顿生慨叹:‘古人能写出,今人读不懂,一代不如一代了,要是有一部解读古碑刻的书就好了。’”这句话让陈立献眼前一亮,他决意写部让今人无障碍读懂古碑文的通俗读本,不被字、词、句的“拦路虎”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