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拉动“造血”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位于台商区杏秀公路旁的仑前农贸市场早已热闹非凡。蔬菜、水果、海鲜、肉类……一应俱全的货物吸引着人们接踵而来。
很难想象,200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的低洼地,鲜有人问津。
随着农贸市场的建立,吸引有意者回乡创业,引导有条件村民、外来工自主创业,全面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全村有民营企业13家,加工企业12家,2017年实现村财收入210万元,其中经营收益112.5万元。
低洼地变聚宝盆,巨变的背后是仓前村探索产业党建的结果。
在产业党建建设中,台商区不断强化项目兴村理念,根据“薄弱村”的实际,以项目方式固化帮扶工作,侧重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通过“借、引、转、盘、换”等模式,多管齐下,下大力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到聚焦聚力、有的放矢。
如洛阳镇屿头村发挥侨乡优势,借“侨力”“外力”,提高村级“造血”功能。通过动员海外侨胞回乡投资,与镇、村共同开发了集商住、经营、服务业为一体的侨乡综合市场,实现村财年收入142万余元。
除此之外,台商区还积极搭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以村企共建等形式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集体用地共同开发、集中农户土地等方式推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盘活土地资源,以投资合作或出租获取收益,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创业双增收。洛阳镇西方村实施海埭埔集体土地公开招投标,化地缘优势为经济优势;张坂镇苏坑村打造农耕文化区,集中农户土地进行土地流转,引进企业建设蔬菜基地,每年村财增收10多万元。
制度建设“固血”
台商区建立“六事”(党员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承诺办事、定期评事、检查督事)工作制度,构建分级管理的“三资”信息化监管网络平台,定期开展“三资”清产核资和业务培训,有效降低村集体“三资”运营风险;与此同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完善明细台账,规范村级组织运行。
为了充分调动村级积极性,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台商区规定,每年从预算的扶贫资金中安排不低于25%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以奖代补”向无资金无收入的行政村倾斜,以项目带动扶持,激发村集体自主建设、自主创收能力。建立村干部报酬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制度,当年度村集体生产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可给予村干部适当奖励补贴。
不仅如此,台商区实施村级组织星级化管理,明确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细化8项考评指标,定期对村级组织管理工作实行量化考评,按照考评成绩高低评定星级,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建立工作通报问责考核制度,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工作绩效考评和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逐级定期开展专项督查30多次,对工作滞后、落实不力、弄虚作假的及时约谈提醒、限期整改,有效传导增收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