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时代的“铺路石”们

福建日报[责任编辑:黄如萍]

泉州:新时代的“铺路石”们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大学毕业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自身的职业选择是一个怎样的前景?这些问题对于7月份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年轻学子来说,也许会在脑海中继续翻腾几年。到今年7月,2016年底泉州市公路局招考的首批57名大学生养路工穿上橙色的工服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个理想放飞的季节里,让我们去看看这些曾经的莘莘学子在最基层的岗位适应得怎样。

谢万龙和老工人们一起发动设备,为公路做养护填缝。

谢万龙,1987年出生的他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从第一天给行道树刷白灰被灼伤手的新人,到现在通过选聘当上大格公路站站长,谢万龙走到今天,是受到同为养路工的岳父的影响,“管理一个基层公路站就像维护一个项目,你要熟悉了解工作流程,懂得与比你年长的老工人做沟通,还要协调公路周边村庄群众的关系,让他们一起参与进来。”

泉州:新时代的“铺路石”们

同样,在国道324线水头、官桥路段的南安分局大盈公路站,已经当上站长的林炳村带着班组成员,在滚滚的重货车流中修补路面。他分管的这条25公里路段,是泉州市交通量最大、重车最多、交通情况最复杂的路段。林炳村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曾经在福耀玻璃做过研发人员,为了照顾家庭他选择了回乡。“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对得起良心”,林炳村对于选择很坦然,“在这里人际关系简单,我学的化学专业也是有用武之处的,最重要的是基层的管理经验对我也是难得的磨练。”

泉州市公路局南安分局大盈公路站站长林炳村在公路的安全区内,对破损路面进行清缝处理,准备填入沥青。

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机械化、智能化早已成为新一代养路工人必须适应的发展方向。像谢万龙、林炳村这样的年轻一代不仅要慢慢适应“扫地王”、装载机、铲车等设备替代传统的扫把、锄头等人工养护工具,还要能够应用新的技术对公路危险做出判断和处置。

泉州:新时代的“铺路石”们

安溪公路分局路网中心的24小时监控室里,毕业于集美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谢志源和毕业于福建工程学院的施玮霖,正在电脑前统计数据。他们在公路局的一年半时间里共同研发出公路日常水毁统计软件,在原有二维互动地图基础上加上了指挥功能,还设计出了公路信息查询系统和公路灾情小程序等一系列数字化应用,让一线养路工向路网中心报送路况信息更加便捷快速……

安溪公路分局路网中心的谢志源(右)和施玮霖经常一起值班,一款新的小程序又要投入测试。

人生的道路千千万,选择了养路工的人生路注定会比同龄人经受更多的暴晒和风雨,但是任何的工作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年轻人的优势就是能够快速适应,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新时代的“铺路石”们。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