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镇屿头村
(文/本刊记者 谢玉燕 特约记者 颜丽娜)初夏时节,在张坂镇苏坑村村道上,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大片大片的胡萝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穿梭在田间忙着收割胡萝卜,包装成袋的胡萝卜被整齐地摆放在一边,等待着车辆来运走。
之前,苏坑村的这块土地由于沙化,被抛荒了20多年。不仅如此,村两委每年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护。“荒地刚好就在村主干道边,景观很不好看。”回想起这块沙地,苏坑村党支部书记苏国钦颇有感慨。
2013年,随着该土地承租给厦门翔安的胡萝卜种植大户,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更带动群众创收。这只是台商区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的缩影。
近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积极探索“活血、输血、造血、固血”疗法,以“消除‘空壳村’、扶持薄弱村、壮大富裕村”为抓手,突出“政策引导、强化督查、抱团发展”的工作理念,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组织领导“活血”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台商区深谙:只有加强党组织建设、培育带头人,才能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近年来,台商区通过抓支部建设、抓党员示范、抓集体经济等措施,党组织逐渐强起来。
2016年,洛阳镇西方村利用换届的契机,抓住村集体土地承包租赁期限到期的有利优势,通过集体土地公开招投标,使得原来每亩土地80元租金提升至每亩1300多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打了一场“翻身仗”。
村级组织统一支配的财力雄厚,就有能力为全村人办大事,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当年年底,洛阳镇西方村投资10万元铺设海乾尾道路硬化。去年,该村又投入100多万元新建由村委会办公楼门口至新村道路连接处一条1公里的水泥道路。
结对帮扶“输血”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必须唱好“大合唱”,奏响“同心曲”。
为此,台商区一方面通过推行“党建+项目+驻村帮扶”,建立部门挂钩联系制度,引导驻村蹲点干部有针对性的领办“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并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验收”机制,以项目化管理模式压实任务,推动各级党组织打好“组合拳”,形成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的叠加效应,合力推,同攻关。全区累计组织实施富民强村项目52个、民生工程44个,累计筹措各类发展资金3200多万元。
另一方面,深化“示范村”与“薄弱村”结对共建,推动“传、帮、带”,提升“薄弱村”基层组织力,有效扩大“示范村”增量、提升“中间村”水平、实现“薄弱村”销号。
上曾村就是典型。
受地理位置、资源缺乏等制约,洛阳镇上曾村被列入台商区集体经济“薄弱村”。今年年初,洛阳镇梅岭村发挥强村优势,带领“薄弱村”上曾村联合引进东方奇迹第六产业园项目,流转山地及耕地641亩,实现了产业兴村,农户每年增收2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4万多元。
据统计,近年来,台商区积极探索“N+1”帮扶模式,结合党员“三诺”,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村党组织书记、党员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项目,并带动村里致富能手常态化开展结对帮扶和志愿服务,发挥能人效应,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017年以来,先后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6场次,结对帮扶群众720户2650人,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