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但最有希望——大学毕业生赴泉州市公路局就业思考

泉州企业家杂志

最苦但最有希望——大学毕业生赴泉州市公路局就业思考

陈仁辉

泉州市公路局:“高起点的大学生养路工可为‘路网时代’公路‘四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

率真、直爽,这是在德化城关公路站就职的张钟钦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回忆起刚来公路站时的情景,张钟钦笑着告诉记者,当时连扫把都拿不稳的她,更别说背起25斤重的割草机。“当同事帮我背好割草机,我却把树木修剪得像狗啃一样。”

“她是家中的独生女,第一次干这样的重活自然适应不了。”对于张钟钦的表现,城关公路站站长郑珠桂给予更多的是理解与肯定,尤其是其在内业资料的管理上。

原来,在这之前,城关公路站负责内业资料管理的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年龄较大,业内资料管理经常存在失误或者不到位的地方,在做完内业管理后,郑珠桂经常都要再检查一遍。

“小张毕竟是大学生,来了之后,我只跟她说了一遍,熟悉一两天后,她便能很好地独立完成,给我减轻了不少的工作量。”郑珠桂满意地说,“别小看这项工作,它必须将养护日常生产与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阅、利用、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标、照片、影像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是公路养护规范化、标准化的开始。”

新时期下,沙耙、扫把、锄头等传统养路工具已逐渐被“扫地王”、装载机、铲车等设备代替,公路设备“提档升级”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养路人员素质与水平的提升。虽然,长期以来,养路工的再教育一直为公路局所重视。持续学习、持续培训、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成为公路局的优秀传统。然而却也不得不面对公路局养路工平均年龄在43周岁以上的严峻问题。

“拥有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的新世纪人才是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才能释放出更大的发展动能,形成强大的效应。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的当下,除了继续发挥肯学、善学的公路传统,更应为公路的养护注入新鲜血液,也为‘四新’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郭根才如是说。

短短几个月下来,不少人发现,这些大学生开始在思考公路养护问题:有关于公路机械化的思考、有道路绿化建设的建议、也有养护管理的意见……

在郭根才看来,新时期真正的“公路人”不单单应该拥有老黄牛的品格,更重要的要具备创新的思维、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探索工作的热情。年轻、肯学、善于接受新事物,是新“公路人”的优势。显然,这种优势最终的受惠者,将是泉城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