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探索非遗传承保护的产业化推进之路

泉州企业家杂志

产业的蝶变 向传统文化要品牌特色

在惠安,“非遗”的传承保护不仅是在“花钱”,也是在“赚钱”。它不仅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心剂”,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添加“催化剂”。传统产业一经与“非遗”水乳交融,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品牌和特色,如虎添翼;而传统产业跨越发展后的反哺,又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006年,“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安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雕刻)之乡”等称号,2015年10月,“世界石雕之都”花落惠安。世界级的文化品牌让惠安雕艺发展底气十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惠安县有雕艺企业843家,从业人员逾10.8万人,年产值近200亿元。

在庞大的产业家底支持下,惠安雕艺创新发展实力大增。今年惠安将以雕艺文化创意产业园为“点”,建成博物馆、雕塑公园和会展中心,高水准打造一批大师工作室、民间艺术馆和创客新工场;以惠黄路、惠崇路为“线”,提升道路两侧雕艺景观品位,打造30公里雕艺文化长廊;以县域内雕艺文化企业为“面”,让雕艺产业与文化、旅游和“互联网+”深度融合,进一步壮大惠安雕艺产业。

惠安女服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与惠女服饰、惠女民俗相关联的文化产业悄然兴起。如今惠安女民俗风情已成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惠女们身着惠女服饰到国内外推介旅游资源,展示惠女服饰文化;惠安女民俗风情园、惠安女美术写生基地、惠安女摄影创作基地、惠安女风情文化村等一批文化企业,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一睹惠女风情;惠安女卡通人物伴手礼,让外地游客爱不释手。随着这些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惠安女加入到惠女文化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惠女文化传承更加深入人心。

还有不少“非遗”项目在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或依附于旅游等其他产业,或另辟蹊径,成为独特的存在。

在吃方面,崇武鱼卷从最早家庭主妇制作的民间小吃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随着制作工艺不断改进,越来越受当地人乃至外地人欢迎,产品远销海内外,先后涌现“中华老字号”瑞芳鱼卷、“泉州十佳名小吃”曼玲鱼卷和客记鱼卷、阿邦鱼卷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鱼卷生产企业。目前仅在崇武地区生产鱼卷的加工厂、作坊超过100家,年产量5000多吨,年产值1亿多元。

在玩方面,“顶肚脐”这项崇武渔民的竞技活动,在旅游或是民俗活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曼玲杯”渔家角力(“顶肚脐”)竞技赛在潮乐村年年举行,为了让“顶肚脐”更具地方传统文化品位,潮乐村成立了渔家角力协会,在角力板上雕刻惠女头饰、渔船“龙头”及渔物等图案作为装饰,专门设计定制具有传统渔民服饰风格的“红柴汁讨海衫”,作为参赛者必穿的“运动服”。如今除了潮乐村,“顶肚脐”也出现在崇武镇其他村组织的民俗活动中,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看点。(本文资料由惠安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