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良、吴幼雄父子潜心泉州外来宗教石刻故事

泉州企业家杂志

原标题:泉州有一位中学历史老师……——吴文良、吴幼雄父子潜心泉州外来宗教石刻故事

吴文良、吴幼雄父子潜心泉州外来宗教石刻故事

吴幼雄收集的父亲吴文良的老照片

泉州企业家杂志(吴沿 谢玉燕 陈玉玲)“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泉州一位名叫吴文良的中学历史老师……,”去年6月,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泉州市长康涛在大会作主题发言时这样提到。

一位中学的历史老师,何德何能,竟让一市之长在如此重要的国际学术会上作这般介绍?

不是因为他学识广博,也不因为他桃李天下,而是有感于他收集、研究与奉献了不可多得的泉州外来宗教石刻。在他精心搜集下,许多散落在泉州城墙根下、荒郊野外的一方方见证海丝文明的碑刻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由他编撰出版的《泉州宗教石刻》,以大量的实物证据证实了泉州就是闻名于世界的古刺桐港,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同是中学历史老师出身的其子吴幼雄,继父衣钵,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部凝结吴氏父子毕生心血、学识的《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重新问世……

人或许真有宿命,父子二人的沧桑故事、毕生努力,竟发端于旅菲著名华侨陈光纯夫妇——吴幼雄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似乎冥冥之中一线相牵,注定了吴氏父子一生的使命。

近日,笔者找到吴幼雄,聆听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者讲述着鲜为人知的点滴。

上篇:第一代中学历史老师吴文良买碑、读碑、捐碑

位于泉州中山中路345号的陈光纯故居,是泉州最老的洋楼之一。这幢中西结合的建筑,在1926年10月,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当时在厦大任教的著名历史学家张星烺教授对刺桐港早有耳闻,1926年10月,张星烺与同在厦大任教的考古学导师陈万里、哲学教授德国人艾克一起组成厦大考古团来到泉州考古。为了解决住宿及向导问题,考察团找到当时泉州天主教堂神父、葡萄牙人任道远。任神父知道已故教友陈光纯家宅宽敞,住宿方便,便将张星烺教授一行带到了陈光纯的家中。陈夫人、吴文良后来的岳母魏智德将他们安置在院前洋楼。解决了后顾之忧的考古团,在泉州进行考察。

回到厦大后,张星烺教授第一时间撰写了《泉州访古记》,还在学校推出“中世纪之泉州”的专题讲座。当时吴文良就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出于“家乡人应知家乡事”的朴素初衷,也听取了这场讲座。谁曾想,因为这场讲座,吴文良才知道自己家乡竟有这么深厚的文化价值;谁曾想,因为这场讲座,吴文良竟放弃了生物学,转攻读考古学,开始了他一发不可收拾的泉州学研究,开始了他奉献一生的泉州古代外来宗教石刻的搜集和研究。

大学毕业后,吴文良回到泉州任中学历史老师。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泉州及沿海各县的城墙被拆。明代,为防倭寇,泉州大修城墙,当时许许多多墓碑、石刻等都作为石料被填到了城墙底下。数百年过去了,随着城墙的拆除,那些深埋在城墙深基之下的石刻,重见天日。可惜,在常人眼里,它们只是好建材而己。当一方方石刻被人们当作石料重新被挖出时,吴文良又惊又喜。他不停地穿梭在泉州各个城墙的拆除现场,在石砾堆中寻找历史遗留下来的“宝物”。或讨要,或购买,千方百计收集着那些刻有各种碑文的石刻。作为一介中学教员,吴文良的收入并不高,生活也不富裕。但是,他仍将大部分收入用来购买墓碑石刻等。

有一天,吴文良听说,泉州通淮门的城墙基础内挖出了一方刻有外国文字的墓碑。吴文良立马赶到打石店。只见墓碑顶尖拱形已被石匠琢去,碑面的飞天和十字架也被琢毁。吴文良当即表示要购买此墓碑。打石店老板见奇货可居,便故意刁难,开口要价20美元。20美元,相当于吴文良一个月工资,可吴文良二话没说,硬是从石匠手下抢出了这方碑刻。事后研究证实,这方石刻不仅证明早在元代泉州已有天主教传入,还证明当时泉州至少有两座天主教堂,为元代泉州与欧洲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物证。

同样,如今镶在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清净寺主入口处的门楣石,也得益于吴文良的抢救。1946年,在泉州南城门垣挖出一方完整的古伊斯兰教寺门楣石。苦于付不起45美元,吴文良找到了清净寺的负责人金明增阿訇,劝说阿訇出资收购这一石刻……

还有一次,已调到凌霄中学任教的吴文良在回家途中,在当地一位华侨的新房工地前,吴文良依稀看到了几个阿拉伯文,一看,原来是一方刻着阿拉伯文的碑石。吴文良连忙上前讨要,“中学老师”的身份给了他便利,房主爽快地将这块碑石送给了吴文良。买碑石不用钱是件开心的事,可是要将那方重达百斤的石头带回泉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吴文良顾不了那许多,硬是用他代步的自行车一步一步地将那块又大又重的碑石带了回来。

“当时,家里每个角落都堆满墓碑石刻,实在放不下只好镶嵌于房屋建筑内。”吴幼雄一边指着隐藏在房屋各个角落的那些石刻,一边回忆说。只见水沟边的岩石刻着印度菩提树叶花纹,客厅大门的门柱镶着印度教和佛教的石刻,就连窗台石也是一块伊斯兰教的墓碑石,甚至墙角边上,杂草丛中,树着的那块不起眼的黑色石碑,竟是元代福建省省长亦黑迷失留下的一百大寺看经碑……

无数石刻被吴文良搜集甚至镶进家中,同时这些石刻也将吴文良镶进了历史。随着收集的宗教石刻越来越多,吴文良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引起了当时中央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陆上丝绸之路研究泰斗夏鼐的关注。

一次偶然机会,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林惠祥向夏鼐介绍说,“泉州有位历史老师吴文良,收集了很多宗教石刻”。夏鼐十分感兴趣,他将此事告诉郑振铎。郑振铎当即表示,要找机会与这位历史老师见面。

1954年3月,郑振铎率团到福建前线慰问,他特地取道泉州看望吴文良。当看到堆满院子的外来宗教石刻,郑振铎非常吃惊,他说,“夏鼐研究陆上丝绸之路,你收集的宗教石刻很好地佐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只有两个结合起来,中国的丝路研究才是完整的。”

吴文良备受鼓舞,他当即表示要将这些宗教石刻捐赠给国家。于是,不久后,吴文良便把20多年来搜集、购买的154方古代泉州外来宗教石刻悉数捐献给泉州文管会(后移交给海交馆)。如果说,在艰苦的经济条件下仍不顾世俗鄙视抢救石刻的吴文良令人敬佩,那么无偿捐献石刻的吴文良更加光彩照人,同年10月,郑振铎亲自书写《褒奖状》表扬他的这一精神。

随后,吴文良也陆续向母校厦门大学捐赠了二三十方宗教石刻,目前仍保存在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中。1959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成立在即,作为博物馆筹建参与者,吴文良将28方宗教石刻捐献给海交馆。更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吴文良虽已离世,其家属仍将家中数方宗教石刻再次捐献给泉州海交馆。

至此,吴文良及家属捐赠给泉州海交馆的宗教石刻近200方。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这些静静躺在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的珍贵石刻文物,似乎在向世人讲述着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

如今,不仅在泉州海交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以及南京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都收藏着吴文良捐赠的外来宗教石刻,有些甚至成为部分博物馆的镇馆藏品。

不久前,曾有消息称,泉州北门出土的一块完整伊斯兰教碑石,有人开价5万元。无独有偶,有人发现了三方残破伊斯兰教墓碑石,要卖80万元。不敢想象,吴文良三捐200多方外来宗教石刻,又当价值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