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海丝条例》成护遗利器

泉州企业家杂志

福全现存24姓氏,常住人口不满1500人。但旅居海外乡人多达数万,具体数字多少恐说不清。盖自明清以来,因倭寇入侵、顺治海禁、瘟疫漫延、生活贫困等原因,乡人大批四出逃亡,甚而举族外迁,东渡台湾、南下西洋,《晋江县志》云,昔日百家姓、万人烟的福全“十剩二三”。迄今与唐山尚有联系的有,戍城将士之后林氏,在台湾有5000多人,多居台北基隆、台南高雄。卓氏有3000多人。旅菲陈氏后人3000多人、蒋氏2000人。本家叔祖兄弟四人,八十年前往菲,至今已传至五代二百多人。前年外游,在印度尼西亚泗水,漫步街头,整个小区一半是华人,黝黑的脸孔、花俏的衣裳、几与当地土著无异,但大多能讲闽南话,一问祖籍,他们自豪地回答,竟是泉州南门外十五都,即我的老家。2011年11月,第三届世界城隍节在福州举行,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均有组团参加,其中马来西亚代表团有40多人。会议专程组织到福全村考察游览,有一位宾客,徘徊在福全庙兜街牌碑前良久不愿离去,一问,他来自马来西亚槟榔屿,他说,槟榔屿市内亦有庙兜街,居民全是福全移民,有2000多人。此次专程顺道来参谒他们的发源地。

吕宋、新加坡、仰光、泗水、买买(印度孟买)、我们孩提时代就耳熟能详的地名,那里有我们的族人亲友。每到年底,我们小孩就在村口转悠、等待邮差送来南洋的侨批。

数百年来,泉州的先民,沿着海上丝路,扬帆出海,在南洋陌生的土地上,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勤劳、开基拓业、落地生根。他们带去先进的中原科技文化,促进驻在地的社会进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华夏和海际沿途国家人民的民族融合。

旅外泉州人为数众多,在外历经数百年艰苦经营,早已融入当地社会,拥有广泛人脉、对旅居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各行各业、精英辈出。内地政府如能发挥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鼓励,引导海外泉州人参与丝路申遗、史迹保护,相信将对申遗工程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丝路遗址保护是申遗工程重要的一环。树有根、水有源、如何让世人信服泉州是海丝重镇,浩瀚文献和无言的文物是最好的佐证。保护丝路文物古迹刻不容缓。过去十年政府、民众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广大群众逐步提高文物、环保方面意识、较之以往纯为建设不顾后果地对文物、环境的无序破坏、无疑是一个飞跃。

以福全古城过去十年来的保育经验、或对未来海丝遗迹文物保育有所启示。

当年福全获颁“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海内外福全人一片欢腾,不管身居何处,从公务员、企业家、退休人士、高级知识分子,到普通村民、海外侨民,争相踊跃捐资出力,出谋献策,民间自发收集古迹、整理文献、编辑出刊,集资修复城墙、庙宇、桥梁、古道,海内外乡人普遍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以前修建房屋、庙宇追求大洋金,现在懂得敬重历史、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不惜重金修复古迹要求原汁原味、古色生香。环顾四周,一派融和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这几年,一切都突然沉寂下来。为什么?就因为古城保护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突出的是:一、城内旧居改造,二、城外拨地安置这两大难题。

古城文物保护是政府主导的系统工程。具体工作牵涉到建设、国土、规划、文化、城建、财政等部门,具体工作是由镇政府运作,由于种种原因福全村的旧房翻修和厝地安置问题还在“规划研究中”,福全村民望穿秋水。

最近泉州《海丝史迹保护条例》,其中二项看了很受鼓舞!其中一是明确今后保护工作专人、专职专门部门具体负责,此规定对如福全古城保护非常有针对性;其二是奖惩问题,史迹保护牵涉到方方面面利益,推行中由于客观情况和认识需要一些过程,出现一些偏差是可以理解的。需要制止的是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海丝史迹立例,今后海丝保护有法可依,但愿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衷心希望泉州市申遗成功,千年丝路再展新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