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海丝条例》成护遗利器

泉州企业家杂志

原标题:盼《海丝条例》成护遗利器——福全村旅港澳乡亲读《海丝条例》有感

盼《海丝条例》成护遗利器

图为港澳福全同乡会捐资重建的古城墙 宋春兰/摄

文(港澳福全同乡会会长 曾国雄 顾问 许自展)泉州,一颗璀璨明珠,闪烁在祖国东南方。江畔古岸斑斓,江心芳草凄凄,远眺泉州湾外,沙鸥翔集,水天一色。遥想当年,泉州城内“市井十洲人”,刺桐古港梯航万国、旌帆蔽天、盛极一时、绵延千年。

泉州申遗,更乘习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现在可谓是名闻遐迩,举世瞩目。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全,仅在十年之前,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村落。2006年,中国古文物保护泰斗、素有"国宝卫士"尊称的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慧眼识珠,在浩瀚的史料中考证出,福全是明清年代东南海防上的重镇,抗击倭寇的前线,在时任泉州、晋江两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革命前辈许集美先生推动下,同济大学张杰教授、华侨大学许瑞安教授以及福全海内外大批乡贤的努力下,2007年,福全获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颁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福建省政府于2011年发布245号文件《关于福全村保护规划的批复》,民间自发推动的文物保护,终转为政府行为并以政府法规确认。

晋江县志载"福全城在十五都。明洪武二十年,江夏候周德兴造为所城"。在漫长历史上,福全城与永宁、崇武、金门、中卫(厦门)一起构成海上防御体系。特别在明朝中叶,倭寇肆虐,泉州安海屡遭攻击,永宁卫城二度失落,陷城洗街,血流成河。金门浯屿甚沦为倭巢。唯独福全,屹立一方,抵抗并多次击败倭寇的围攻,令敌寇闻风丧胆,不敢正眼窥伺。在祖国海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较之明清年代福全城的“百家姓、万人烟”的繁华,作为刺桐港支港,少为人知的福全港历史比福全城更为悠久,或可说,明清年代福全的繁华,建基于福全港之基础上。

据“海防志”记载“福全两接深沪与围头,峰上诸处,并为番船停泊避风之门户,哨守最要”。《闽书》称“福全泛有大留、圳上二澳、要冲也”。万历《泉州府志》载“北自乌屿、南属东石,中间若福全所、永宁卫、龟湖、浔美诸处、各有支海穿达,能荡涤气瘴、通行舟楫、利运渔盐”。浔美《施氏族谱》更对南宋年间(1207~1278)福全港贸易盛况有详细描述。

因位于海上贸易和东南海防的要冲,洪武年间江夏候周德兴,才会选址福全筑城,置守御千户候,可谓城因港兴、港因城宁、互为益彰。

福全城外有处地名“仙床”。原为三块巨石连埕组成,一坚一斜一躺。四十多年前,我尚在乡梓躬耕田里,工余之时,趴跗窥视巨石之间缝隙,海螺壳海蛎壳清晰可见,而石埕边缘尚有泊船之石孔。城西南三里处、现有一村名留宅、古名港边村。星移物换、地貌变迁、城西南的海港,早已被淤泥积塞、不复存在、但现立嵋山之上,俯视溜江村界内之"寛溪"一带,古况轮廓,依稀可辨。而福全城外之古况,现溜江村界内之名为"青任头",虽经千年风浪,至今昂然屹存、风姿如昔。

福全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民间习俗崇文尊儒、世代簪缨、人文荟萃、出将入相、科甲累累,明清两代、出过十一位进士、九位举人、秀才不计其数。号称“无姓不开科、朝朝有京官”。截至2007年,福全培养出本科生以上217人。硕士生以上18人。更有蜚声国际的生物基因科学家、国家科技部发展战略专家、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等国际一流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