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经平:申遗是手段 保护是目的

泉州企业家杂志

原标题:申遗是手段 保护是目的——访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何经平

何经平:申遗是手段 保护是目的

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何经平 翁杰林/摄

泉州企业家杂志(本刊记者 谢玉燕 翁杰林)申遗不易,护遗亦难!申遗尚且要过五关斩六将,护遗更像一场与“遗产消失”进行的旷日持久的不流血战争。

今年1月,“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列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做好遗产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由此成为下阶段工作重点。纵观入列的16 个遗产点,“古泉州(刺桐)史迹”涉及7个县(市、区),覆盖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其工作量及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古泉州(刺桐)史迹保护的主管单位,福建省文物部门该如何指导泉州实施保护,将遗产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人?“申遗难度大,但应更注重在申遗过程中提升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树立遗产保护的理念比申遗更加重要。”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何经平一再强调,申遗只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申遗过程也是保护与宣传遗产的过程。

保护什么?

不仅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本体,还要保护其历史环境,使之相协调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关乎申遗的成败。但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不少人存在认识误区,他们以一种“就事论事”的思维来看待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即仅限于文物本体的保护,工作侧重点也就停留在对文化遗产的主体结构进行修缮和加固,对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然则,纵观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当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内涵不仅包括本体,还涉及与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整体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

这种认识,从18世纪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到了20世纪便实现了制度性的发展。1964年《威尼斯宪章》以及1994年《奈良真实性文件》都进一步延伸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次大会上,《西安宣言》中更是明确指出,世界各国要加强对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对历史环境的保护,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作为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完整性也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 何经平表示,“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是遗产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遗产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从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转向对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共同保护,是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体现。只有遗产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才能真正展示它原有风貌。”

在何经平看来,申遗的过程也是遗产保护的过程,更是宣传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过程。其中,随着大部分文化遗产点被列入省级乃至国级重点保护单位,在本体保护方面均较到位,其难点和重点就在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

众所周知,申遗很难,因为联合国有关规定非常严格,所以申请很多批准很少;但是,保护比“申遗”更难。为此,何经平建议,不宜过分渲染申遗,而应该更多倡导人们遗产保护的理念。“要将遗产保护的理念看得比申遗更重要。如此一来,不管申遗成功与否,从遗产保护角度来说,大家都会形成一种共识,这样遗产保护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