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博士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加“中国与东南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主旨报告 成冬冬/摄
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遗”已成街谈巷议。泉州人面对竞争,全力以赴
能不能中选,现在泉州人心里也没有充足的把握。但是,他们一直在埋头准备,清理、维修各个文物点,改善环境。申报工作的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为顾问,市长任组长,8位市领导都是副组长,成员则是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分管领导,倒计时开展工作。
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教遗迹、九日山石刻、洛阳桥……拆除违章建筑、环境整治工作全面铺开,被划成5片5点的申报点和考察路线定了下来,各点各片的测绘图和规划编制快做完,申报文本改到了第九稿,《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五年规划及十年规划》数易其稿……
在泉州,“海丝”、申报“世遗”已成街谈巷议,市民热切期待。年初,泉州悄悄办了第一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听说市里征集有关的遗址和文物线索,不少市民热心地打电话或上门提供。已被列入考察和申报点、受到亨利博士肯定的德济门遗址因此得以确定,而作为宋元大港证明、泉州西郊外九日山石刻中有记载的市舶司遗址地点,也渐渐浮出水面。为了把一些文物遗址从现代建筑的包围里“解放”出来,不少民房被拆迁,一些坟墓被迁走。光是在九日山下,一下子就有160户居民被迁走。在重宗族亲缘、处处办厂开店的泉州,有些人的利益会受到一些损失,但是,为这事儿上访的几乎没有。有市民倡议,发动大家想办法,通过向海外亲友募捐,以补充保护、整治“海丝”遗迹资金的缺口。
邻近的武夷山1999年申报“世遗”成功后,旅游收入几乎翻了一番。这当然也激发着泉州人想快些、再快些走向“世遗”。况且,仅“海上丝绸之路”这样一个主题,就有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广州、宁波、扬州等城市在争相申请。记者在泉州看到这样一张申报进程表:
明年1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呈申请文本;
6月接受国内专家检查;
八九月份接受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组织的专家检查;
争取在2004年4月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通过……
“希望你们不要赶时间”。清醒看申报,可能要走很长一段路
然而,上面这个紧张的计划最近已被修改,申报准备延长至少一年。
泉州市委书记施永康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先辈留下的遗产,让自己能够站在世界的高度重新审视、认识泉州文化的价值;其次是可以更好地改善泉州的人居环境,为泉州市民和根在泉州的华侨华人营造一个温暖、亲切、文脉绵延不变的家乡;第三是通过申报活动造势,提高泉州知名度;最后,才是考虑如何利用它开发旅游资源。泉州市的想法是:把申报工作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弘扬、名城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优化结合起来。
这样明确而不急功近利的立足点,让人刮目相看。
“希望你们不要赶时间”,今年国庆节,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原总协调员亨利博士到泉州考察后也这样叮嘱,“古迹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一直有,慎重做好古迹保护、管理和申报准备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已被聘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顾问,对于中国骤然升温的“世遗热”,不会不了解。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的主线一下子串起了开元寺、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教石刻、天后宫、九日山、洛阳桥等泉州主要历史文化遗址,14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中仅两三处未被涵盖。因是“捆绑式”申报,目前确定的5片5点十分分散,从市区到南安、晋江、惠安、石狮、崇武等县市,要清理整治好每一处并确保其长期保持完整性、原真性不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迅速、极具活力的地区,泉州的“古”味儿也曾飘散过。申报“世遗”让许多人知道了保护文化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单单2001年开始的南片区天后宫广场及其周边街道环境的整治工程,就耗资2.8亿元。据介绍,泉州市为申报“世遗”而投入环境整治和文物保护的资金在4亿元以上。大约只有这样一个城虽不大、经济总量却占了福建省1/4,又有众多海外华侨大力支持的富庶之地,才能有这样的大手笔。泉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陈炳坤很感慨:若非以申报为动力,这样大规模地整治文物环境几乎不可能。
“整治难,申报难,而更难、需要更多投入的还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后的保护和利用,尤其像泉州这样大范围的遗产分布状况。我们很可能要为此走很长一段路,急不得。”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著名的泉州历史学者王连茂馆长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