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新梳理“刺桐城”—— 一个正在进行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故事
刊登在2002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上的特别报道
2001年11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主持召开福建省省长办公会议。会议明确同意“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同意以省人民政府名义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列入预备清单。同意成立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领导小组。从此,一场海内外泉州人期盼已久的海丝申遗在古城泉州如火如荼地展开,人民日报记者姜泓冰、黄敬专门深入泉州采访,并在2002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上推出了一整版的特别报道——
文(人民日报记者 姜泓冰 黄敬)10月16日,记者走进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宗教石刻馆,竟有刹那的惘然,不知身在何方。
泉州是座古城,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守着14处国家级、4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泉州的“古老”,似乎一直被它生机蓬勃的改革开放“先行者”及著名侨乡的形象遮蔽,倒是老让人想起那首《爱拼才会赢》的歌。
最近频繁进出泉州的客人中,多了许多文化研究者和考古专家。仅从9月下旬至今的一个月间,就有两次与泉州历史有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4批以上的国内外专家在这里考察,包括国内古建筑研究权威罗哲文和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原总协调员亨利博士。
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的名义,富裕的泉州整合起它的古城资源,以“爱拼才会赢”的劲头,加入“申遗”热流。
手拿地图,在小小的旧城转,感受泉州文化的独特与开放,像煞《镜花缘》传奇,又有沉在底下的平和、从容
看到泉州古城的时候,总有些异质的感觉。
中山路上,闽南风貌的老建筑,一例橘红砖墙与白色线条的骑楼,遮护着街边有条不紊、无风无雨的生活节奏:喝茶、聊天、做生意。那轩敞气派的孔庙是宋代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泮官楼上高书楹联: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尽显儒教风范;街对面,是一座家祠;左转到涂门街,没几步,就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清真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隔了两间房子,则是雕梁画柱尽被香火熏黑的关帝庙,打卦、摇签之声不绝于耳,是道家路数;往南走上十分钟,是在闽台等地区影响极大,供奉海神“妈祖”的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天后宫;往西,有闻名遐迩的佛教丛林开元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弘一法师圆寂地,寺内有国内现存最高的古石塔、阅尽1300多年世情的古桑,无声地证实着泉州植桑织绸历史的久远。百柱殿后廊檐间有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殿前月台处还有72幅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清源山上,更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的宋代雕刻老君岩……
手拿地图,在一座小小的旧城区里转悠上半天,能直观地感受泉州地域文化的神奇。它既独特又开放,还有一种沉在底下的平和、从容,就像在街头握着一把壶、听着燕婉古雅的南音、不紧不慢地按着程式冲饮铁观音的那些泉州人。
完全不同的信仰与文化,咫尺之间却和平共处,甚至融合生发出全新的文化样式,真不容易!
除了伊斯兰教、佛教、古印度教、古基督教、犹太教,这里还有已消亡的摩尼教的难得证物,一座被后人将错就错地当成佛教神圣来供奉的摩尼教石佛,就藏在晋江市一座小山脚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宗教石刻馆里,500多件石刻,有阿拉伯风格的墓盖石,有印度教保护神的雕像与纹样,也有形制十分中国化的墓碑,刻记的文字却是阿拉伯文、古叙利亚文、拉丁文、八思巴文、突厥文等等,还有十字架和带翅膀的天使等属于中世纪基督教不同教派的标志。让人忍不住缅怀——宋朝元代的泉州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这个一直相对封闭的国家,竟然还有这样一块像煞《镜花缘》传奇的聚汇海外来客的奇怪地方。
“世遗”申报:重新发现的“东方第一大港”和“海上丝路”串起的故事
公元12至14世纪之间,泉州曾是中国对外航海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有过“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元代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非洲人伊本•巴都他都在游记里记载了这个因栽刺桐树而得名“刺桐城”的繁荣,称之为“东方第一大港”。直至明清闭关锁国,泉州才式微为东南海疆的小城,大批移民流向海外,造就了中国的著名侨乡。
泉州重新被世界关注,始于19世纪,一场有关“刺桐城”在哪里的争论,在欧洲展开,直到20世纪初,亚洲学者证实刺桐城就在泉州。20世纪90年代,一位犹太商人记述其1271年前后在刺桐传奇经历的手稿《光明之城》被发现,所描述的刺桐城多民族共处、夜晚灯火通明的繁荣景象,再次使人们惊奇地打量起泉州。
几位国内文物专家说,明清乃至近代的经济衰落,使泉州众多宋元古迹未在社会发展中被湮没,有了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厚资源。
与已经列入遗产名录的多数项目不同,泉州不是以单个遗址或文化现象,而是找到了一条主线,将散落在1.1万平方公里上的众多明珠穿连成串,集合申报。
这条主线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
建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官员英格•哈特提出的。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组织过一次全球范围“丝绸之路”的考察活动,泉州被重新“发现”,摩尼教佛像及佛经石刻、九日山祈风石刻等遗迹让学者们欣喜若狂。此后,“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等研讨会一次次花落泉州,泉州在华侨、华人之外的国际世界、尤其是文化界挂了名。哈特先生对此印象深刻。他的建议也得到了国内专家,如国家文物局中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郭旃等人的肯定。
去年11月,泉州正式加入申报“世遗”行列。这个行列里,已经有澳门埔澳街等一长溜名单在排队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