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新”字写好“人”字 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

泉州企业家杂志

原标题:突出“新”字  写好“人”字——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路径

突出“新”字写好“人”字 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共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右二)到大埔村指导新农村建设 晋萱/供图

(中共晋江市委书记  刘文儒)推进城镇化关键在于路径的选择。晋江民营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正是从这个实际出发,该市选择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牢牢把握贵在突出“新”字、核心是写好“人”字的总要求,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努力探索一条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路子。

立足一体化,加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和谐发展、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城里人、农村人享有公平、优质的民生保障,实现从“身份剪刀差”到“幸福全覆盖”转变。首先,大力发展普惠民生,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晋江每年把60%以上本级财力投入民生,构建起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环境和社会保障等7个民生体系。其次,晋江还大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民都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实现市民化。如今在晋江,农村和城市既有相同的生活品质,又有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立足留得住,加快外来人口本地化。百万外来人口为晋江带来重要的人口红利,晋江努力让他们和本地人一样,享受同等民生待遇,真正进得来、留得住,实现本地化。晋江率先推行“居住证”制度,赋予持证人员新农合参保、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30项市民待遇,并实行积分优待政策,每年提供1000个公办学位、1000个安置房购房资格,只要符合条件,都能享受优待。这几年,晋江还逐步把百万外来人口的人口红利转化成人才红利、创新红利,出台了福建首个优秀人才认定标准和全省力度最大的人才政策,完善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平台,吸引优秀外来人才到晋江创新创业,4年共吸纳6000多名各类人才,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近百亿元,人才集聚的创新效应逐步显现。

立足建好城,加快提升城市品质。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提升品质,通过城市转型,集聚要素,带动经济转型。我们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打造“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品质城市。首先,因地制宜高品质推进城镇化,不搞大一统、一刀切。晋江围绕“一主两辅”规划布局统筹城乡建设,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城市不仅要有都市的繁华,还要有优质的资源、完善的配套,吸引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则注意保持自然景观、田园风貌,留住乡土气息。其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始终把文化传承贯穿全过程,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同时,坚持生态优先,让城市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近年来,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市,开展清水净海、植树造林、环卫保洁、治污减排“四大行动”,打造“天蓝、水清、地绿、岸美”的城乡环境。

立足新常态,加快释放城镇化新动力。晋江始终坚持“多位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城镇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中的巨大作用。

通过城镇化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近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1600亿元,城镇化投资近1000亿元,占了6成多,成为稳增长的利器,并有效促进了就业。

通过城镇化营造好平台,集聚人才、资金等要素,有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纷纷通过产品、技术、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五个创新”,抢占价值链高端。初步形成了创新型经济的“晋江版块”。

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催生了一批三产新业态,三产跃升势头明显,经济结构逐步调优、调新。晋江成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金融改革创新先导示范区和工业旅游示范市,已经构建起商贸物流、文创研发、金融和旅游4个服务业聚集区。

立足可持续,加快破解“人地钱”瓶颈。新型城镇化要走出“新”路,就需要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不断突破各种制约因素和发展瓶颈,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保障。这几年,晋江坚持先行先试,着力解决“人地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人从哪里来。晋江紧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题,制订实施“153050”计划,促进本地农民市民化和外来人口本地化,目标是到2020年集聚50万农业人口到城镇就业,实现市民化。最近又着手开展2049远景发展战略研究,把人口战略作为重点,围绕未来30年、50年,晋江留下多少人、留下什么人,科学谋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