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萍:我们的“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企业家杂志

黄少萍:我们的“东亚文化之都”

2014年11月25日泉州市区西街旧面粉厂——亚洲最大罐体3D裸眼灯光秀,隆重登场。 陈英杰/摄

接下来,由中国国际商会、中国贸促会、中国品牌促进会主办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将于月底在泉举行。而在文化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活动方案中,来自泉州的活动占据四席,数量居全国设区市之首。

文化与经济的潜移默化、良性循环,更推动着城市向前发展。全市经济总量今年又将迈上新台阶,并已连续15年排名全省首位。更多领域的经贸合作正“借船出海”:前三季度,泉州外经贸各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外贸总额达234.7亿美元,居全省第二;新批外资企业94家,合同外资额12.5亿美元,比增四成左右;泉州纳入省“三维项目”动态系统的外企对接项目在库项目数、总投资及今年实际完成投资三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此外,前9月,泉州还新增23家企业赴境外投资,投资额达4444万美元,比增达2394.34%。

未来,我们期待充当“东亚文化之都”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双重先行者,打造一艘世界级和国际化的文化航母。

世人见证,城市品牌内涵不断丰富

“文都”建设,也让我对城市内在有了更深认识。

在接受央视及凤凰卫视采访时,我曾以“四个泉州”和“七个都”,重新阐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崭新内涵:

“四个泉州”:一是有836万人口的“本土泉州”;二是分布于120多个国家,泉籍侨亲人数达900多万的“海外泉州”;三是海峡对岸的台湾,与泉州血脉相连、五缘相通,有着900万泉籍台胞的“对岸泉州”;四是闯荡于全国各地,建起192个异地商会,人数达200多万的异地泉商,构成了“异地泉州”。

“七个都”包含了:德化瓷都,安溪茶都,晋江鞋都石狮衣都,惠安、南安的石都,以及永春香都。这些扎根县域经济的特色之都,共同打造了这座“东亚文化之都”的筋强骨健,气脉绵长。

如今,他们经过“文都”与“海丝”的双重发酵,已然浇铸融合为泉州城市的金字招牌。借此,泉州也得以承办更高端的国际性活动,同更多一流城市对话。6月,泉州首次承办国家级国际会议——首届中国与阿拉伯城市论坛,并倡议建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不久后,泉州也还将牵头举办九城“海丝”申遗联席会和文物联展,推动“申遗”走完最后1公里。

不仅是国际交往平台的升级,作为“文都”,泉州也被前所未有地瞩目。日韩主流媒体对“泉州活动年”进行了全方位播报。马来西亚、丹麦、塞尔维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土耳其等8国城市先后举办“泉州图片世界巡回展”,有力扩大了“文都”影响力。

国内官方部门和权威媒体同样将我们作为文化建设与“海丝”先行的桥头堡。由中宣部立项,国侨办、中新社主办的“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和“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活动选择在泉州扬帆起航;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活动,将泉州作为“海上丝路”起点城市,与北京、西安三地同时启动;泉州城市宣传片、《光耀东亚》等专题频频通过央视国际亚、欧、美和阿语版向世界播出……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年多来,泉州以或古典或诗意、或现代的多元形象,出现在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等国内高端媒体的聚光灯下。

当前,全省上下正积极贯彻习总书记来闽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抢抓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当中,“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丝”先行区建设正是泉州“勇担当、打头阵、走前列”的双轮驱动,我们将把二者带来的城市品牌知名度转化为实际效益,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打造文化城市,践行国际合作的出色范本

年终收官之际,我深深地意识到,泉州的“文都”实践,不仅沐浴着历史光辉,辐射着“海丝”空间,更值得打造成一个永不落幕的文化平台。

今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东亚文化之都 ?2014泉州“丝海扬帆嘉年华”)系列活动,将呈现在四海来宾面前。让“文都节奏”与“海丝时间”交相辉映、同频共振。

明年,亚洲文化艺术节已向泉州伸出橄榄枝,标志着泉州将开启促进亚洲艺术发展繁荣、合作交流的使命之旅。

面向未来,“欧洲文化之都”、“阿拉伯文化之都”,纷纷主动提出与泉州建立交流常态机制,延续“文都”的生命力。

……

“东亚文化之都”就像一个硕大的糖果盒子,正在涌出越来越多的甜蜜。

如同千年前成为古老中国眺望世界的窗口那样,今天的我们,由衷期盼未来的泉州成为现代化中国通往世界的一道靓丽出口,成就一个文化城市践行国际合作的出色范本。

后记

愿每个泉州人心里都有一座“我的东亚文化之都”

“东亚文化之都 ?2014泉州活动年”即将画上句点,但“文都”牵起的东亚友谊不会磨灭,“文都”留下的泉州故事还将续写。

此刻,我最想说声感谢!

感谢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积淀、厚重底蕴,感谢多年来全市人民对文化的坚守与付出,感谢历届党委、政府对文化的传承与呵护,感谢每一位“文都”建设者的努力与奉献——你们是“文都”最大的功臣。

感谢角逐“文都”这份经历。它教会我们,只要真心热爱这座城市,只要坚持不懈勇于进取,就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能在争取项目时、直面发展时,抓住每一丝机会,为泉州出力。

感谢打造“文都”这一年的实践,它开启了泉州以文兴城、以文惠民的又一扇门,让我们触摸到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让我们看到文化催生出的无限可能。

以《我们的东亚文化之都》为题,我想这既是一个珍贵回忆,更是一份浓浓期待,期待这份属于海内外3000万泉州人的荣誉持续发光,惠民惠心;期待所有泉州人都能成为建设“文都”、见证“文都”的主人翁,都能由衷地说一声——“这是‘我的东亚文化之都’”!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