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萍:我们的“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企业家杂志

黄少萍:我们的“东亚文化之都”

2014年11月26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开幕式  陈英杰/摄 

(文/中共泉州市委书记  黄少萍)—— 一年“文都”,就像一年盛大的节庆。在全球舞台上,这是“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在每一个泉州人心中,这是人人参与,由衷自豪的“我们的东亚文化之都”。

2013年8月26日,北京。

一场全国顶尖文化名城的角逐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厅举行——争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曾无数次推介过泉州。但从规格到难度,都远不能与此次相比。

这是亚洲首次也是最高层次的一场区域文化比拼,写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声明文件。胜出者将代表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

彼时彼景,聚光闪烁,紧张和激动交织,忐忑与兴奋杂陈,因为每个出场的人,都代表着一座古老的文化城市。而我,将代表泉州。

这是一项被许多人看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0个入围城市中,泉州排位最末。前9位城市是:苏州、杭州、青岛、济宁、西安、咸阳、武汉、黄山、桂林。泉州的对手是4个副省级城市,3个古都,强手如云。预计评选结果时,筹备工作组普遍认为:泉州“有特色、有实力,但并无把握”。

这是泉州第一次与国内其他文化名城在城市文化领域里的正面交锋。能不能拔头筹,谁来打头阵,即便是素来敢拼敢闯的泉州领导们心里也在打鼓。但我是泉州的女儿、一方的主官,流淌着这座城市的血液,接续着这座城市的风骨,深爱着泉州的土地、人民与文化。若不“敢拼”,如何“会赢”?若不“敢于担当”,如何回报家乡?

“东亚文化之都”需要活力四射、文化独到的泉州

初审入围之后,每有余暇,我都会在脑海中一遍遍地检索和梳理泉州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儿时听过的南音、传说,逛过的名山、寺庙,看过的戏剧、木偶表演,以及工作后担任分管文化的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职务时的经历,像电影片段一样闪回。我越来越坚信:泉州文化的光辉灿烂,绝不比任何一座城市逊色,更有其独到之处:

——泉州是城市文化外交的先行者。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世界之货仓”,我们的祖先曾与人类文明的潮头并进,在世界文化的星河中如月生辉。

——泉州比其他城市,有着与东亚更为亲近的文化血缘。在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全景地图上,从泉州出发的航线,串起韩国釜山、日本大阪,勾勒出一个紧密相连的东亚文化圈。

——泉州的文化格外“鲜活”。与西安兵马俑、苏杭园林、桂林山水这些静态、被动式的城市标志性文化不同,泉州盛产发散式、主动式的“活态”文化,如南音、南拳、木偶戏等。这类文化有着无需翻译、直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可以主动走出国门,也吸引着外国人不远万里前来学艺,堪当国际交流的“大使”,其社会、政治、经济、情感价值不可估量。

——泉州还有独一无二的对台优势。泉台一水之隔,泉州是台湾同胞最重要的祖籍地,以泉州文化为代表的闽南文化,是台湾文化的重要母体。如果泉州成为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对于与泉州文化脐血相连的台湾文化而言,也是共同的荣耀。进而,有利于我们以文为媒,促进泉籍台胞与祖国大陆间各领域工作的开展。

不仅如此,泉州还有雄厚的实力,经济总量连续10多年领跑福建,集中了全国地级市最多的中国驰名商标;广阔的人脉,海内外分布着3000多万泉州籍同胞;现代的城市,作为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泉州始终以改革的精神,创新不熄,活力无限……

陈述时间只有10分钟,如何最有力地展示泉州?

十余场专家讨论会、两场专题汇报会……短片出炉后,我与团队反复商讨,字斟句酌,前后易稿十余次。

终审前夕,我仍在思考琢磨:要想脱颖而出,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因此,除了历史积淀,泉州文化还需要一个更有力的支持和认可。那一刻,三位中央领导关心指导泉州文化的影像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