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泉州的历史,是很值得放眼世界的人们细细品味的,追寻泉州历代的著名泉商,总能让我们回味无穷,稽史补益。
蒲寿庚:大是大非,一代巨商
近代的泉州人习惯称呼出国之泉州人为“蕃客”,其实,“蕃客”一词最早是用来称呼外国来泉州经商之人,始于宋元。蒲寿庚即是宋元时期“蕃客”的代表人物。
蒲氏先祖系阿拉伯商人,为开展香料贸易,曾寓居占城(今越南)。南宋时,泉州港日益繁盛,于是,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由广州徙居泉州,定居泉州后渚法石的云麓村,继续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获南宋政府赐予“承节郎”的官衔,于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致产巨成,家僮数千”。蒲寿庚在法石建有一座“海云楼”,“以海望船”,楼下建有“一碧万顷亭”。立于楼亭,海天尽收。如果没有雄厚的海上实力、巨量海舶,是用不着也建不成壮观的海云楼的。
海上力量强大的蒲寿庚因帮助政府平寇有功,获朝廷授封官职,从此亦官亦商。1276年,蒲寿庚对南宋端宗来了个“闭城不纳”,当时被张世杰部抢走停泊在法石一带的蒲家货船就有400多艘。仅以1973年、1983年分别在后渚港、法石挖掘出的宋船为依据,初略估算,400艘船的总吨位分别达到8万多吨和5万多吨!
蒲寿庚弃宋降元,主观上是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但在客观上却使泉州港不因战乱而遭严重创伤,并继南宋时的繁华达到鼎盛。这其中不能否认,蒲寿庚对元代海外贸易制度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元朝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1277年于泉州设立市舶司;1278年,诏唆都、蒲寿庚对外宣谕:各国海商来泉贸易,宠礼优待,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同年8月,派遣蒲寿庚长子蒲师文出使诸国,借蒲寿庚的“南海蛮夷诸国莫不畏服”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打开了中国与南海诸国关系的新局面,达到了“招来南海诸国前来贸易”的目的。此后,元朝政府几次重大的招谕活动都从泉州港启航,且主要由泉州当局负责,并有蒲寿庚的亲信参加。
至1279年6月,占城(越南古国)、马八儿国(今南印度一带)等国皆遣使来献;其他国家的使者和商人也相继而至。尽管蒲寿庚没有亲自出使外国,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在其中充当的筹划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使唐宋以来中国蓬勃发展的海外贸易在元代达到了顶峰,泉州港也跃居为世界大港,以“刺桐港”之称名扬四海,功不可没。
□链接:蒲寿庚富甲一方
蒲寿庚(1205-1290年),又称蒲受畊,号海云,宋末元初人,阿拉伯(色目)商人后裔。中国宋元时期著名穆斯林海商、政治家、军事家。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是宋元时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其先辈系10世纪之前定居占城(越南)的西域(阿拉伯)海商。约11世纪移居广州,经营商舶,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蒲氏家族在宋元时期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并控制着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