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厂到城市——晋江经济开发区城市化样本

泉州企业家杂志

晋江经济开发区企业——361°(中国)有限公司的图书馆一角 宋春兰/摄

361°(中国)有限公司可容纳3000人同时用餐的职工餐厅 宋春兰/摄

晋江经济开发区企业里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心理疏导设施一应俱全 宋春兰/摄

晋江经济开发区企业里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心理疏导设施一应俱全 宋春兰/摄

晋江经济开发区企业里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心理疏导设施一应俱全 宋春兰/摄

郑育焕们不缺课

产城融合,没有政府不能,但政府也不是无所不能的。“郑育焕们”已经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闻风而动,不想缺课。

晋江经济开发区的变化,作为第一批入园的企业,郑育焕是看在眼里、乐观其变的。因此,当开发区决定成立商会时,早已是成都市人大代表的他,欣然回来,积极参与创会,成为首任会长。

“过去的开发区,白天热热闹闹,晚上冷冷清清。现在这里,虽然比不上中心市区繁华热闹,但我的员工至少可以就地休闲。”郑育焕认为,开发区的“产城融合”的新取向,帮助企业解决了“留住一线员工”的大问题。

去年秋季建成招生的晋江第八实验幼儿园,就坐落在开发区中心地带。据开发区管委会房建部主任黄振英介绍,在第一批入园的180名的小朋友中,有7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产城融合,没有政府不能,但政府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其中更多的投入和功能需要市场的力量去填充。郑育焕和他的商会同仁们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闻风而动,不想缺课。

开发区商会的首选动作就是建设商会大厦,发挥企业优势,引进法务、审计、会计、融资、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完善开发区的产业配套。在新塘区,引进361度工业项目时,同步推出 180亩商住项目……看到开发区体育公园建成了,开发区商会还主动策划了“开发区职工运动会”,届时,企业不论老板、不论员工,全部同场竞技,用点点滴滴增强开发区里的每一个人对“开发区是我家”的认同感。同时,与厦大合办开发区商会的MBA总裁班。郑育焕想,作为企业经营者,在市场上可能彼此是竞争者,而在商会这一平台,大家则变成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群体,可以分享点子,合力做事。

其实,这就是郑育焕始终把蜡笔小新的总部留在晋江的原因,虽然,晋江基地占蜡笔小新全年20亿销售额的比重不过1/3。郑育焕告诉记者,虽然蜡笔小新在成都、安徽、天津各建有占地2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甚至当地也把人大代表等荣誉给了他,但不管怎样,他还得回到晋江。因为,他要回到这里充电——在其他地方,自己一枝独秀,很容易产生惰性。在晋江,身边的企业你追我赶,发展很快,各有各的绝招,各有各的想法,只有到晋江,自己才能找到创业的冲劲,才能找到自我超越的动力。这不,他又在新开发的食品园,拿下200亩土地,希望把总部做得更大、更强。

记者手记

从“经济人”到“社会人”

城镇化命题,以不可逆流之势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身处沿海的晋江,已经从不同侧面深切地感受到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掣肘。因为,作为生产力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人”,正在快速地从单一“经济人”觉醒成“社会人”,他们不仅需要收入,更需要生活。在晋江,上至引领创新发展的必要高端人才,下至扎根在流水线旁的普通产业工人,这种还原如火如荼。值得高兴的是,作为晋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的晋江经济开发区已经看到了这种还原的历史必然,并开始有所作为。

城镇化的过程,其实也是政府职能和市场分工重构的一个过程。在晋江经济开发区,记者看到了这种重构而产生的合力机制——政府归位、企业到位。政府回归到抓规划、抓公共服务、抓秩序维护、安全生产,而将缺失的第三产业、城市开发与建设等交给市场,这种交给,晋江企业在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企业不用再办社会”的如释重负外,也分享到第三产业兴起的商机,甚至包括在工业化中容易边缘化的乡村的重生。

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在务工地落地生根,先行城市晋江其实已经做过许多尝试,比如,在全国率先实现外来务工子弟在晋江异地高考,比如,推行居住证制度,在外来务工人员不放弃原户籍福利的情况下,叠加来自晋江的居民待遇。相信,新一轮着眼于人的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一定会让更多的在晋产业工人分享到晋江新的发展成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