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厂到城市——晋江经济开发区城市化样本

泉州企业家杂志

晋江经济开发区企业——361°(中国)有限公司的图书馆一角 宋春兰/摄

361°(中国)有限公司可容纳3000人同时用餐的职工餐厅 宋春兰/摄

晋江经济开发区企业里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心理疏导设施一应俱全 宋春兰/摄

晋江经济开发区企业里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心理疏导设施一应俱全 宋春兰/摄

晋江经济开发区企业里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心理疏导设施一应俱全 宋春兰/摄

谢永彬们忙补课

从5.8平方公里,到203平方公里,这不是工业区升级到另一个开发区,而是从一片工厂改造成一方城市。

曾几何时,规模企业里窗明几净的职工食堂、网吧、KTV、健身房一应俱全的职工之家、夫妻房、双人间等宽敞舒适的职工宿舍,成为晋江一道靓丽风景线。哪个企业的配套设施好,哪个企业的工人就好招,活生生的现实,逼迫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去打造这道“风景线”。

率先遭遇到“用工荒”的晋江企业,就是用这些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用工荒”难题。在关心收入多少的同时,更关心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条件,这不仅是高端人才的追求,也是普通产业工人的想法。

高端人才,企业老板或许可以以工作在晋江、安家在厦门的方式解决“留住人才”的问题,那么,规模近百万的来晋务工的产业工人,又当如何?晋江经济开发区率先要面对这一问题。谢永彬告诉记者,仅在开发区最成熟的五里园和安东园,就活跃着6万多名产业工人。诸多的现实,无不再催促着他——为政一方的政府去思索,工业园区,是企业发展的平台,是否可以成为企业里的“人”一同发展的平台,而不仅仅只是上班、挣钱的去处。

“产城融合”、“产城一体”思路,就这样应运而生。谢永彬说,建设宜业宜居的新型工业新城已经成为开发区的新目标。与昔日只管招商引资、提供载体不同,如今的开发区,两手抓、两手硬——一手忙补课,一手抓提升。

一手忙补课——补配套功能缺失之课,解决企业员工就医难、就学难、休闲难、娱乐难问题。开发区先后回收企业闲置土地1300亩,投入13亿元,策划、建设涵盖医疗、教育、休闲、居住等功能的13个配套项目,包括市第八实验幼儿园、第八实小、中学、职业学校、职工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育公园、公交枢纽站、职工廉租房等。

据了解,目前,第八实验幼儿园已于2013年秋季实现招生,邻里中心、体育公园建成投入使用,新建15个公交候车亭,已开通公交线路 6 条……谢永彬告诉记者,今年的开发区职工运动会就要在新建成的体育场举行。这课一补,也启发了谢永彬的思路,与其事后回收土地、重补相关设施,还不如在规划、建设时同步考虑。因此,在新拓展的食品专业园区、新塘园中,谢永彬都专门在中心地段规划商业综合体、城市配套设施、企业总部等。

理念一变,谢永彬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定位是工业园区,按工业用地每亩补贴8-12万元计,园区单补贴工业用地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同样的土地,以宜居宜业工业新城加以圈点,拿出很小的一部分土地做商业开发,以商补工,大大提高土地价值。

一手补,另一手则忙着“升”——拓园提升,提升开发区的范围和品质,提升晋江的核心竞争力。拓园,2009年,晋江市政府把全市13个各类园区全部并入晋江经济开发区的范围,这个整合,除了理顺投资、管理等体制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统一的招商标准,提高入园企业门槛,也提高对入园企业的服务水平。

所有入园的项目,无一例外,全部得经由市委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领衔的招商领导小组把关、筛选,同时,确保入围项目的供地、报批、办证、兑现优惠政策等一条龙服务。与此同时,拓展专业园区。

与起步之初“捡到篮子都是菜”不同,如今,晋江把建设专业园区作为完善产业集群、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首期3400亩的食品园,只用短短1年时间,完成征地拆迁。109家食品企业、1家生物质燃料企业申请入园,首期45家企业通过审定。今年4月,首批企业即可进场开始厂房建设。以纺织染整业提升为主的安东园、时尚服饰园、三创园、龙湖园均各安其所,各就各位。

谢永彬介绍说,目前,晋江经济开发区已投产企业302家,规上企业140家,晋江的驰名商标、上市公司几乎都囊括在内。2013年产值、税收,均占全市总量的1/7。随着越来越多的园区进入投产期,预计,开发区在晋江全市的比重,5年内将达到1/4,10年内达到 1/2。

产城融合,是新机遇,谢永彬又自加压力提出了“产城乡”融合的新命题——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把农村一并带上。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的机会是村里人可以共享的,建立了共享机制,乡村就不会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落伍,错失机遇。虽然只是个初步的想法,谢永彬也马不停蹄开始了先期的调研。他的想法是,一个园区选一个村,来承接园区的第三产业。当然这个村,得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村级班子团结有力,村落尚有发展空间,有一定的财力支撑等。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