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效快速现代交通路网已经形成

泉州网

开启新时代 “白改黑”提升路况 公路与经济协调发展

大道如歌,坦途如虹。

进入新时期,泉州市公路由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到如今已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网结构。而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从无到有,与普通公路形成一个相得益彰的公路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道路的选择从最初的“有路走”变成现在的“走好路”。

相较高速公路,泉州市普通公路承载着上联下延的连接作用,上联通高速公路,下延伸茶叶主产区、陶瓷主产区、煤炭主产区、旅游景区和广大农村等,公共服务功能突出。为进一步优化普通公路交通环境,提高公路社会形象和服务水,泉州公路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茶乡碧绿的田野之间,刚铺就的沥青公路既坦又清爽,偶有车辆急疾而过,发出的声响极微。这是6月中旬收尾的国道355线安溪官桥至虎邱芳亭村的一段。“假如路面和酒店一样评星级的话,改造前的水泥路面因使用年限长,小修小补多,路况差,勉强三星级。如今的沥青路面就是‘五星级酒店’了!”目睹家乡道路巨变的虎邱镇张女士感慨地说。

“十二五”以来,综合考虑安全、维护、美化等因素,泉州公路大力进行“白改黑”工程建设,全市共有485.79公里的专养公路实现沥青化。在国省干线沥青化改造时,除了对线形进行必要的优化调整外,同步进行人行道、路灯、排水系统、绿化景观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出行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多年来,全市形成多条绿意成荫的景观干线,行进其中,“路在绿中穿、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在加强生态建设之余,公路部门丰富服务内涵,建成多个集休息、购物、餐饮和车辆维修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区。

除了畅、舒、美,公路部门还在安全管理上下大功夫。“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专养公路共投入安保工程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资金1.77亿元,累计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护栏1000多公里、波型梁防护栏40公里,标志牌6000多面、警示柱1万多根。在国省干线桥梁上、隧道入口,在人流密集处、在长下陡坡上,一道道防护栏、波型梁防护栏化作一道道安全防线,为来往车辆隔开万丈深壑、隔出安全行车空间,带给了群众满满的安全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泉州市公路路面等级越来越高,公路养护方式面临新挑战。传统的养路工转型成了公路清洁师、绿化美容师、桥隧工程师、机械操作师。他们运用机械化作业方式,用新时代养路工的责任感树起一道道安全屏障,用新技术、新工艺铺设或修补一段段沥青混凝土路面,用巧手梳理装扮着一条条生态文明公路,只为群众出行更安心、更舒心。(记者 陈淑华 通讯员 郭晓萍 张丽玉 张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