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福州走出的伟大女性 将一生献给建筑学术事业

福建日报

她深通中外文化,坚执守望传统,一句“洋鬼子们的浅薄千万学不得”,道出她深沉的文化自信。林徽因酷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出于她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发自内心的挚爱。她反复强调,新中国的建立必须建筑在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无论在各地有多少不同的变化,中国建筑几千年来都保持着一致的、一贯的、明确的民族特性,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系统”,“古代匠师们虽有适当吸收外来的影响。但从来没有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性”。

她认为,中国建筑“成功地赋予纯粹木构建筑以宏大的气魄,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所没有的现象”。这就是她在建筑学理论和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民族传统、民族特性的缘由。

超越时代的箴言

正是出自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林徽因从保护传统建筑艺术出发,强烈地反对和批判数典忘祖者对古建筑的无视乃至破坏;批评一味地崇洋媚外,而照搬无意义的建筑模式。她深刻地指出,“自从帝国主义以武力侵略我国,文化上和平而自然的交流被蛮横的武力所代替以来”,“一些‘通商口岸’被侵略者用他们带来的建筑形式生硬地移植到原来的环境中,对于我国的城市环境风格加以傲慢的鄙视和粗暴的破坏”。

她也批评那些所谓“新型建筑师”,“竟全部放弃中国建筑的传统,由思想到技术完完全全地模仿欧美的建筑体系、不折不扣地接受了欧美建筑传统,把它硬搬到祖国来”。一再强调:“建筑本来是有民族特性的,它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表现之一;新中国的建筑必须建立在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并坚定地认为“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她就提出这样的原则主张,是极具远见卓识的。她对中国建筑的总结评价是崇高的,也是中肯的。她热情赞美中国木构古建筑,“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到极高的圆满”“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所没有的现象”。这是她经过长期调查、潜心研究,并进行中外比较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因而充满着自信和权威。她盛赞中国建筑的精巧华美,说:在外形上“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这是她对中国古建筑特点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当时关于古建筑保护问题的箴言。

林徽因不仅热心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而且也热衷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对国徽图案的设计,指出“设计人在本图案里尽量地采用中国数千年艺术的传统,以表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对景泰蓝和烧瓷传统工艺的恢复,则要求“为了推动借鉴古人以创造新艺术运动,我们吸收敦煌图案来设计了景泰蓝,并且也实验带画烧瓷,使烧瓷也表现活泼生动的新风格”。由此可见,林徽因不仅钟情于古建筑这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也热衷于景泰蓝、烧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此说她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是实至名归的。

梁林二人钟情于中国建筑学,是因为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涵、精美的艺术和无与伦比的魅力。且看梁思成是如何夸赞我们雄伟的北京城的吧,“城墙加上城楼,应称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华人民的璎珞”。再看看林徽因是如何称道首都北京的吧,“在二百多万人口的城市中,尤其在布局严谨、街道引直,建筑物主要左右对称的北京城中,会有像北海这样一处海阔天空、风景如画的环境,聚在城市的心脏地带,实在令人料想不到,使人惊喜”。

两位卓越建筑师所看到的京都风采,印证了他们创造的“建筑意”和“体形环境”的深刻意涵。他们二人共同以建筑学为终生事业,也共同为守望、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而竭忠尽智努力奋斗。因此,与其说林徽因是才貌双绝的民国女神,不如说她是知行兼具的文化遗产守护者,因为她曾经谆谆告诫我们:“一切美好的艺术果实就都属于人民自己,而我们必尽我们的力量永远加以保护。”

林徽因是中华第一女建筑师,她将一生献给了中国的建筑学术事业。梁思成与林徽因伉俪是中国建筑学界的开山双璧,他们的学术建树和人格光辉永垂青史。

(作者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