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渡蕴含精彩往事 且听馆长娓娓道来

泉州晚报

千年古镇蚶江,宋元时期曾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门户。

通过这个门户与世界联通的,是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码头。

在蚶江石湖半岛上,这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曾是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的第一站,一箱箱洋溢着异域芬芳的货物,从远航而来的“蕃舶”上被卸下来,一个个服饰、容貌颇具异域风情的“蕃客”,从石级梯阶登上中国的土地;而一艘艘满载泉州产的丝绸、茶叶、陶瓷等货品的商船,也从这里驶向远洋。

码头宋代的石条上,细细密密、层层叠叠落下多少商人、船工、外番的足迹,如今,这些古老的石级梯阶,仍是当地渔民讨海归来的第一个落脚点。

作为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遗产要素,石湖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惜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

关于这座千年古渡的精彩往事,且听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娓娓道来。

1.唐代航海家林銮 远航世界的梦想

“石湖,又曰日湖,日所出处也。”据《闽书》记载,石湖古称“日湖”,因一轮朝阳从湖海之中升腾而起而得名。石湖半岛地处泉州湾口中部,是晋江和洛阳江交汇处海口,对内可直达双江,对外扼守泉州湾主航道,是古刺桐港的门户和来往闽台的要道。

石湖半岛三面临海,西侧为一半月形海湾,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地理位置很适合建造码头,而且石湖港航道低潮位水深14米,高潮位水深36米,海底为岸花岗岩结构,不易淤积,非常适合大型船舶停泊。12世纪,作为泉州外港航标塔的六胜塔建造之后,巍峨的石塔与秀丽的港湾交相辉映,故又称为“石湖”。

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石湖民众广泛参与海外贸易活动,其中著名航海家林銮的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据清代史学家蔡永蒹《西山杂志》记载,林銮,晋江东石人,林氏家族自东晋至唐乾符年间,经三百余年均以海上商贸为业。

唐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泉南一带抓住对外通商的契机,在各港口展开海上贸易,并逐渐活跃,繁荣昌盛。泉州也一举跃升为与广州、宁波、扬州齐名的全国对外贸易四大港口之一。此时,海商林氏的接班人林銮,也不失时机地扩大海上贸易。唐开元八年(720年),林銮就拥有大船数十艘,航行于东南亚一带,销售丝绸、陶瓷等,买回楠木、象牙、茴香、犀角、樟脑等,因经营有方,利润丰厚。

李国宏介绍说,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航运需求,林銮投入巨资在泉州湾、围头湾沿海各地创建多处航运码头、造船厂、航标塔。随着船体吨位的提高,需要更深更宽的航道和码头,同时,为了货物就集散,唐代开元八年(720年),林銮选择在石湖建造码头。

因此,他所建的渡口码头,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世人称林銮渡。

2. 古时外国商船入泉州港第一站

林銮尝试从泉州直航渤泥(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历经艰辛后,终于如愿以偿。由于加里曼丹岛出产的香料是当时泉州最主要的进口物资,航线的开通让他可以直接到香料产地采购,获得很大的利润,也带动了周边沿海地区航运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到了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由于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又加以扩建,林銮渡成为宋元时期泉州港水陆转运的重要码头。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兴盛和万寿塔、六胜塔两座航标塔的相继兴建,石湖码头的航运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根据宋代海外贸易管理条例规定,林銮渡是满载香料和珍宝的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的第一个停靠站。根据规定,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之后,要先停靠石湖码头附海域,由石湖巡检寨和惠安小兜(崇武)巡检寨派员登船核检封仓;然后由差吏随船顺着晋江,护送至“都务亭”;泉州市舶司(海关)官员根据规定,检验货物和人员,按照税则征税。完成流程之后,卸载货物,进入市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