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一张薄纸百年传 今朝再续新传奇

海峡导报

江茂春师傅在小心翼翼地揭纸。

八旬老师傅巫伦舜在用竹纸帘捞纸。

据福建日报报道,薄如蝉翼,白净如玉,这是被誉为“纸寿千年”的连城连史纸。清乾隆年间《连城县志》记载“纸以竹穰为之……又有连史、官边、烟纸、夹板等纸”,这是我国最早记载“连史纸”名称的史料。

时光斗转,连史纸制作技艺已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姑田人邓金坤成为这项非遗的传承人,他所经营的美玉堂,是当地唯一一家用手工制作连史纸的纸号。

在机械化冲击和市场萎缩的困境之下,如今邓金坤一边保护文物遗址,一边延伸连史纸产业链、拓展销售渠道,只为这一张百年薄纸不应就此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好工艺造就好纸张

北风已起,细雨轻飘。在雾气环绕的低山之中,连城姑田上堡村的一座老旧房子内传来流水与物体的碰撞声。

发出声响的,是美玉堂连史纸生产基地。这座房屋的墙壁已有些许斑驳,靠窗的三个槽内装满米白色的纸浆液体,80岁的捞纸师傅巫伦舜把竹帘放至槽内轻轻一荡,来回三下,随着“哗,哗,哗”的水声,竹帘上附着一层薄薄的纸,他把竹帘放在旁边,用手轻微拨弄,两张湿纸从帘上完整脱离,被一张张地叠放在一起。

要成为可用的纸张,还需要经过焙纸师傅的“淬炼”。面对一叠薄湿纸,年过六旬的江茂春从一角下手,眨眼间将它们一张张地轻轻揭下,放在温热的焙纸墙上用软毛刷刷平。随着焙纸墙上一缕缕轻烟升起,不到一分钟,纸张焙干,一张洁白光滑、透光无瑕的连史纸便出现在眼前。

这张纸不但好看,还好用。嘉庆十七年(1812)汀州府杨澜的《临汀汇考》曾写道:“汀地货物,惟纸行四方……连邑有连史、官边、贡川、花胚最为精细,文讳用之。”经测算,连史纸每平方米的重量只有19克,耐久性变化值达到2.8%,高于国家标准。

如此上好的品质,究竟如何造就?美玉堂第十一代传承人邓金坤说,秘诀来源于优质的纸浆工艺和捞纸方法。连史纸采用竹丝天然漂白工艺,“每年5月砍下嫩竹,用石灰泡2次,用高温蒸1次,之后在山上自然漂白4个月,然后捞纸、焙纸,从原材料的生长到制作要花1年时间。在捞纸方法上,别的地方制纸方法是捞一下,连史纸要捞三下,这样做出的纸品质更加细腻均匀”。

品牌经营重焕活力

如今在姑田,依然使用连史纸传统工艺手工造纸的,只剩美玉堂一家。这个1897年创立的纸号,传到邓金坤已是第十一代。

与眼下这份孤独相比,往昔却是另一番景象。清末至民国初期,连城东片以姑田为中心的传统造纸产业步入鼎盛时期。“当时整个连城有1000多个纸槽,姑田就有400多个,年产10万担纸,从业人员1万多人,除了造纸的,还有专门买卖连史纸的商户,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邓金坤说,“那时的姑田,因纸而富甲一方。”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受到机械化生产冲击以及材料提价、市场萎缩等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姑田从事连史纸生产的纸厂相继停产、歇业,纸槽数量逐年减少。

随之而来的,是造纸师傅人数的锐减。不少有经验的造纸工因收入低等原因改行,新一代年轻人外出谋生,不愿意花时间学习工艺。在美玉堂,捞纸和焙纸的师傅,基本上是70岁以上的老人。“做这一行,技术要过关,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捞纸后把纸从竹帘上拿下来这一道工序,就是最难的环节之一,没有掌握好技巧,湿纸是揭不下来的,就算学过也不一定能上手。”已从事造纸60多年的巫伦舜说。

除了造纸师傅不足,在接手美玉堂时,邓金坤还面临销路难等问题。为了改变困境,邓金坤将美玉堂注册成商标,推动连史纸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亲自操刀原材料收取、制作、生产、包装设计、品牌打造等各个环节,走精品销售路线。“连史纸要通过存放体现它的价值,因为在存放的过程中,每到春季,纸张开始不停吸收水分,到秋冬释放水分,这样一吸一放,使得纤维与纤维之间的密度增加,纸更加细腻,使用效果更好。”邓金坤举例说,2008年生产的连史纸,现在售价上千元,价格涨了10倍以上。

在邓金坤看来,美玉堂能生存至今,还因为工厂式的生产和管理,以及品牌的经营打造。“以前零散作业的小作坊没有统一标准,无论质量好坏都销售,管理也很随意。我们吸取教训,在制作中根据省标来生产,并且集中制作和管理,不仅提高效率,也保证了品质。同时注重品牌打造,通过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

市场细分大有作为

百年连史纸,并非无市场。目前,美玉堂已有30种产品,包括古籍修复纸、篆刻连史纸、清仿连史纸、玉版连史纸等,它们的规格、厚度不同,用途不一,可用作古籍修复、篆刻、国画创作等。“通过市场细分,制作出不同产品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这样才能拓宽销路。”邓金坤说,目前一年可生产6000多刀连史纸,每刀100张,通过存放、销售这样的滚动循环,实现连史纸畅销。

上好的品质,使连史纸颇受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青睐。除了这些订单式生产,邓金坤还开了网店,为学生、专业从业人员还有爱好者等提供不同价位的专业产品。

“有位客户订了6套体验工具,要加紧生产出来。”生产基地内,邓金坤打电话给员工交代新接的订单。他口中的体验工具,是自己生产的小版造纸工具。2016年,在北京学习交流期间,有小学校长告诉他,现在很多学校有造纸体验课。“我一听觉得这个应该很有市场,回来后就开始做体验工具,去年一年卖了30多套,这说明产品要符合时代需求嘛。”邓金坤笑着说。线下体验也在同步进行,作为连城县研学旅行基地,每到周末,都会有中小学生来到生产基地,体验学习造纸技艺。

产业需要延伸,文物也需要保护。在忙于美玉堂运作的同时,邓金坤配合相关部门修缮保护建于明末清初的连史纸作坊旧址,旧址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邓金坤还成立连城连史纸研究所,把当地各有所长的造纸师傅吸纳进来,对纸张耐久性等传承的核心工艺进行探讨研究。

另一方面,姑田镇政府也在扶持连史纸的传承和发展。姑田镇镇长邱凤桂说,下一步,将建立以“游大龙”和连史纸为主要内容的非遗展陈馆。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