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国经济来说,风险积累犹如慢性疾病,伤身费神。当前中国经济脉象渐稳,但一些风险也在潜滋暗长。未病先防,官方已将防风险置于中国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即将召开的2017年全国两会,还将持续问诊把脉、开方抓药。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图为厦门市民从正在销售的万科楼盘旁经过。(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风险在哪里?
研判中国经济大势,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
高杠杆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隐患之一。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结构调整双重压力下,部分企业过去依靠高负债、高杠杆实现大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更有甚者深陷债务危机,破产关张。
“高杠杆推动金融资产膨胀,聚集风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向中新社记者指出,一旦资金紧张杠杆断裂,就可能形成局部系统性风险,甚至演变为金融危机。
高杠杆还带来了资产泡沫,房地产市场尤甚。楼市多年来“高烧”不退,吸引大量高成本资金流入。随着资本不断加码,中国房地产价格一度出现持续过快上涨,引发资源配置扭曲,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
风险,还来自资本流向和人民币汇率的异常变动。2016年全年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下降3198亿美元,降幅虽比2015年收窄,但考虑到今年美联储或将加快加息步伐,加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持续井喷,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的风险不容忽视。
风险从哪来?
分析中国经济金融风险的根源,可从两方面着手。
从自身看,中国经济虽体量巨大,却仍有“体虚”之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一定困难。传统产业企业受融资难、负担重两“病”压身。去年全年,直接反应实体经济活力的中国民间投资仅增长3.2%,严重影响工业投资增长。
实体经济不振,导致大量资金转向金融、房地产等,在虚拟经济中空转、沉淀,吹起泡沫、撑起杠杆。据中国央行统计,去年以来中国M1(狭义货币)与M2(广义货币)的增速“剪刀差”虽缓慢收窄,但整体格局并未改变,这说明资金进入实体循环意愿仍不够强。
体虚则易受外部因素侵扰。尤其金融风险有突发性、传染性,在中国经济日渐开放的背景下,其金融领域正不断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溢出效应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