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蕉城碗窑村:碗做的房子“闽南味”(图)

福建日报

供在石山宫中的碗板龙。

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碗窑村的村民,人人都住“海景房”。村子地形狭长,一边靠着海,一边紧挨着山。

正因为位于三都澳海边,从古至今交通便利,港口贸易繁荣,盛产粗厚瓷碗的碗窑村,与海丝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一样的身世、风貌和风俗,让它成为海丝上的奇特“驿站”。

从宁德市区往南行车约20分钟,就到了碗窑村。3000多人的村子,从古到今都非常热闹。村里的老人说起村子的历史,也非常自豪。

先人智慧,用“碗”砌民房

到了碗窑村,首先被遍布村庄的奇特民房吸引。这些民房的外墙,都由一个个圆形的“碗”交叉堆叠而成,交叉部分再和上泥土。远远望去,墙体如麻绳编织的艺术品。

“这不是碗,而是窑厂做碗时的工具,叫作碗盒。”70岁的陈细团笑着说。陈细团当过村里的支书,也做过窑厂厂长,一说起碗窑,头头是道。

碗窑村的村民从古代开始,就开窑做碗。操作中,师傅会把已经做出形状的碗坯放进圆形中空的碗盒里,再置入窑中煅烧,大约一个小时碗就烧制完成了。碗盒则是在大约1500摄氏度高温的火中铸成,一般用过两三次就要废弃。

这个村庄,为何要用碗盒来砌房子?

原来,村子紧挨着山和海,祖先刚迁入时,没有生产工具,既不能加工石头,也无法生产砖块,造房子时怎么办?聪明的祖先因地制宜,用上了窑厂废弃的碗盒。这个传统也一代代延续下来。

村主任裴荣寿家的老宅,是村里最大的碗盒房子。房子建于1973年,共有两层。“当时家里人丁兴旺,我父亲有7个兄弟,所以建了占地将近300平方米的两层楼。”在他的记忆中,这么大的房子,外墙却只用一星期就砌好了。原来,一个碗盒直径一般在20厘米以上,高约12厘米,相当于两块砖头的高度,因此砌墙速度特别快。

“因为高温锻造,质地非常坚固,而且有防火功能。”陈细团老人回忆,上世纪70年代,村里一个放置松枝的房子着了火,火势猛烈,石头都爆裂了。但碗盒砌成的墙体却丝毫不受影响。此外,因为碗盒中空,墙体由里外两层碗盒砌成,隔热、隔音效果好,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海上贸易,换来“铁饭碗”

在碗窑村,“碗”房是平民居所,“五梅花”古建筑群则是当地的“豪宅”了。四座巨大的古宅子,围着中间一座,呈现一朵梅花形状,被村里人称为“五梅花”,是村中又一奇特景观。

这五座古宅为一般明清风格建筑,但其“豪”并不以雕梁画栋见长,而是面积巨大。其中四座宅子均取名为“泉源”,为蔡氏四兄弟的宅院,另一座名为“泉溢”,是他们堂兄弟的宅子。这些古宅如此取名,源于先祖都是泉州迁居而来。最大的一座“泉源”古宅,占地约有2000平方米,其中天井就有12个。

今年87岁的蔡承金老人一直看守着自家祖宅。他介绍,梅花形宅院是按风水布局,象征兄弟五人团结有向心力。这五位祖先均是清朝村中巨富,最大宅子的主人蔡克恭是开窑厂的商人,他把生产的碗通过三都澳港口,运到沿海各地及海外,带来巨大财富。“村里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有人说他做生意赚的银子用箩筐来装,银子放在粮仓里,要用时用耙子来耙。”说起祖先的财富,老人非常自豪。

原来,大约两百多年前,碗窑村的祖先从泉州一带迁来。他们原本从事开窑做碗生意,迁居此处后,利用当地丰富的高岭土资源,依然重操旧业。

碗窑村地处的三都澳,是闽东重要的港口。古代贸易繁忙,宁德当地的物产、茶叶等均是由此地运出,目的地有东北、台湾,还有东南亚等地。据村中老人介绍,当时船舶均为木帆船,在运输比较轻巧的物资时,船工们会买一些当地的粗厚瓷碗来压船,以便航行平稳。到了目的地,又可以出售赚一笔。这样一来,当地的瓷碗供不应求,碗窑也不断壮大。最多的时候,村里有36座窑每日赶工生产。

但甲午战争之后,海上运输受阻,商船无法出海,碗的销路也断了。许多窑厂不得不关闭,村民们也另寻出路。

1958年,村里开办了宁德国营瓷厂,碗窑村又恢复了原来的繁华。“县里、镇里的居民,都来我们这儿上班,大家都很自豪,粮食供应,固定工资,是‘铁饭碗’。”陈细团说,但遗憾的是,由于技术更新和经营问题,瓷厂在1995年关闭。

闽东村落,混搭闽南风情

在村中,有一个被称为“大坑”的地方,有三座龙窑遗址,其中两座损毁,一座保留完整。“村里的窑,依然延续的是两三百年前祖先在泉州时的做法。”陈细团说。

龙窑形如其名,像一条龙斜卧在山坡上。长达30米,两侧各有28个窑孔,用于添加松枝燃料。老人介绍,制作碗时,需要12个窑工。两侧共6个人烧,由于温度太高,需要两班人轮流生产。

在村里,大多数人都能说一口闽南语。“我们既会说闽南语,也会说宁德话。不过几百年下来,闽南语也混着闽东口音。”陈细团说,村里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闽南风俗。

每年元宵,村民要游“碗板龙”。平时,“碗板龙”就供奉在村里的观音庙石山宫中。作为碗窑村的文化标志之一,“碗板龙”的身体构造就地取材,由平时窑中放碗的长条木板制作,龙头上点一根蜡烛。“这个风俗,是我们祖先从祖籍地带过来的,现在依然流行。”陈细团说。逢年过节,村里的年轻人还会组织起来,表演闽南舞布青狮,以及闽南风格的铁枝表演。这些传统,在宁德当地非常少见。

这一村的闽南文化,被四周的闽东文化“包围”了两百多年,为何还能保存良好?

原来,村里人的祖先刚迁来时,被周边村庄当作外来客,交流很少,甚至关系有些微妙。但随着碗窑的发展,碗窑村壮大起来,周边人群来村里工作也越来越多。“村里从古至今人口众多,相互都讲闽南话,外地人来了,为了融入反倒被同化了。而且古代碗窑村经济好,我们都以当碗窑村人为自豪。闽南语和闽南风俗是我们的身份特点,所以一直保留下来了。”陈细团说。

村中小巷,两侧众多以碗盒砌成的民房。

村中普通民居

“五梅花”古民居内景。

[责任编辑:黄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