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哪一天?泉州人过冬至有什么讲究
今日泉州网12月22日讯 2015年12月22日12时48分,将迎来冬至节气。巧合的是,2014年的今天也是冬至。在闽南地区,泉州人把冬至称为“冬节”,意味着过了冬至就快过年了,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每到这一天,不少地区的民众都要搓冬至丸子,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祖行动。那么,你知道闽南冬至有哪些习俗吗?
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显示,从23日起,一股新的冷空气将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颖川陈供图
冬至民俗盘点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搞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泉州老人有句俗话:“冬至不回无祖公,春节不返无某囝(“某囝”闽南话即“妻”与“子”)!,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在泉港、安溪、永春、德化等地,不少村民不在清明节扫墓,而是选择在冬至当天。
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祭敬先祖一般是中午,供品用荤素五味和美味佳肴,如“三牲”、“五斋”、“六果”,鸡鸭鱼肉,“炊龟做粿”(糕点包子之类的),焚香点烛,烧金(纸钱,也称冥币)燃炮(鞭炮),仪式如同除夕的家祭。对闽南人来说,冬至与清明、中元节、除夕一样,是四大祭祖节日。所以闽南的冬至,不能说“冬至快乐”,就这跟祭祖的习俗有关。
台湾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泉州吃汤丸
闽南有句谚语:“未冬节着要搓圆,无讲是冬节。”闽南人吃丸子的节日,一年共两次,元宵吃“上元丸”(年初的“头丸”)、冬至食“冬节丸”(年末的“尾丸”),寓意着头尾都圆满,一年到头顺顺利利,团圆美满!
说起冬至,闽南人都知道它是吃“汤圆”和祭祖的节日。记得以前大人们常说那句“吃了冬至丸多一岁”的老话。节前“搓圆”、操办的时候,一般会先煮一锅来让孩子们解解馋,有些老长辈们还边煮还边唱:“丸子汤烧滚滚,中国打日本。鬼子死了了,大家笑哈哈”。以前还会捏些“小鬼子”下锅的,以表示对抗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的憎恨。
要说“冬节”吃汤丸也不是闽南独有,以前在北方一般是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子,江浙这边才吃汤圆和麻糍。其中泉州人吃冬至丸子,其实就是糯米做成的丸子。老百姓将糯米送到豆腐作坊去磨成浆,再拎回家沥干水分,便成了粘稠的糯米粉。将它搓成丸子的形状下锅煮熟,冬至丸子便大功告成了。
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
闽南拜床母
冬至这天除了祭祖,家有婴孩的女人们,还要记得拜床母,祈求孩子晚上不哭不闹,睡个好觉。大人要准备荤素五味和美味佳肴,是要红色的汤圆,就焚香点烛,烧纸钱,甚至放鞭炮。拜床母也要有冬至圆上供,这次与清明节的祭祖,合称为闽南的“春冬二祭”。
事实上,因丸子有圆圆的外形,古人便以之象征“阳”,以表示阳气渐生、春天即将到来的意思。更有趣的是,古人不光搓丸子吃丸子,还有比现代人更讲究的“粘丸子”。他们将餐后留下的丸子粘贴在门扉、灶台或器物上,称为“敬门神”,以传达“丰收有余”的美好祝愿,并祈求合家平安。
@蓝色心语-LGZ 供图
做鸡母狗仔
冬至,闽南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就是“做鸡母狗仔”,即在做冬至丸的时候,用做丸的米料捏成一些小巧玲珑的动物和金锭银宝等,动物的眼睛来自田野里狗尾巴草的草籽,所以动物们煞是生动。做什么动物,往往取决于家里各个人的生肖或家里畜养的动物。冬至时节,已进入农闲,当人们在盘点一年收获之时,也难免要犒劳一下那些动物,除了做“做鸡母狗仔”,亦有一些风俗,颇有意思。
闽南童谣《冬至》唱的就是冬至的情景:咱厝人,冬至时,碨米绞粞搓红丸。搓糖粿,无稀奇,捏猪捏狗捏金鱼。做鸡仔,鸡袂啼,落水要捞举笊篱。囝仔人,勾勾缠,想吃你得敢赤钳。野答工,逗支持,阿母挱啊一半暝,敬祖先,望新年,保庇平安趁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