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网络热传 闽南话排第三

今日泉州网

泉州新闻网5月17日讯 去年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行榜,温州话居首,广东话第二,福建方言仅闽南话入选,与苏州话并列第三,接下去依次是上海话、陕西话、长沙话、四川话、山东话、天津话、东北话。今日又有媒体旧话重提,将“旧闻”一字不改再发一次,继续引发福建网友热议。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网络热传 闽南话排第三

媒体报道称,福建网友对此排名不服,因为“福建有N多方言,福州、莆田、宁德、南平等地,任何一个方言,都能杀进‘十强’,绝对比四川话、天津话、东北话难懂。”大闽网一项调查也显示,有53.8%网友认为福建方言中莆田话最难懂,其次才是闽南话,获得20.6%支持率。

与七夕有关的“血案”:卖炮人打卖亭人

闽南民俗每年七夕要“做七娘妈生”,为了求孩童平安而焚送“七娘妈轿”“七娘妈亭”。于是衍生出这样一个段子:话说一卖鞭炮的和一卖七娘妈亭的走到一起叫卖,卖鞭炮的喊“卖炮”,而后面卖七娘妈亭的喊“卖亭”,结果就扭打在一起了!为什么呢?

原来,在闽南语里,“卖炮”就是卖鞭炮的意思,卖“七娘妈亭”的,简称“卖亭”。“卖亭”和“不响”的闽南语读音,乍一听差不多, 所以他们俩打起来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哑炮谁会买啊!”

“闽南人才看得懂的笑话。”“强大的闽南语!”段子一出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加入对童年的回忆和生活中趣味闽南语的讨论,有网友调侃“一串鞭炮引发一起血案,经典闽南语故事!”

在闽南语里还有很多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表述。如,“卖金纸”和“卖桌(在闽南语中与‘不着’谐音,即点不着火)”,“买席”和“举椅仔垫脚”,“卖豆芽的不爽卖莴笋的”等等。

方言音变生段子 闽南语趣味有魅力

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泉州方言研究会理事长王建设称这个段子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孩童的一个恶作剧。以前,泉州有一个以沿街叫卖清热草药为生的男子叫“公正”(不知何故,人们好像总叫他“痟(闽南语‘疯’的意思)公正”)。他身边常跟着一群“口孽”的孩子,他刚吆喝完“含草菅”“箬下红”“竹芯”,孩子们会马上接一句“滥糁拖”“呣着侬”“激心”。

王教授解释,“含草菅”、“箬下红”、“竹芯”是清热草药的名字。孩子们说的“滥糁拖”“呣着侬”“激心”则是这些草药相对应的谐音,“滥糁拖”是胡乱拉人的意思;“呣着侬”是“找错了人”;“激心”是“伤心”之意。“整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胡乱拉人拉错了人,很伤心。”

王教授表示,这些段子源自生活,是过去人们在交往、生活中因为谐音音变产生的有趣误会,体现了闽南文化中方言的趣味和魅力。

不过,王教授也说明,谐音笑话段子要自然有趣,卖炮卖亭和卖草药就是两个流传很广的笑话,但像卖金纸和卖桌等就编得不够好。“‘卖桌’闽南语里谐音可能听成不着火,但很少人会上街吆喝卖桌。若是把现实中不太可能出现的场景编进段子,其中少了生活韵味,太过牵强附会就不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