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格特大桥(县公路分局供图)
白改黑后的迎宾大道(康庆平 摄)
民国期间的公路建设
民国时期,尤其集中在上世纪20~30年代间,永春公路修建迎来一个好季节,虽然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及现实需要,所修建的公路还较粗糙,但已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发展。
据县志载,这个时期,修建了“永春至诗山公路、永春至德化公路、蓬壶至桂洋公路、永春至湖洋公路、湖洋至惠格岭公路、锦斗至玉斗公路、五里街至德化公路、济川至东关公路、岵山至夹际公路、社山至汤城公路等”。左表对此时期的公路建设作一简介。
另注:1、1939年,为防日军入侵,自行破坏泉永段公路。1947年“泉永德公司复路委员会”抢修被破坏路段。1949年1月,泉州至永春路段修复为简易公路,并通了车,但公路等级很低。
2、1927年尤赐福主持续修永德公路。历时三年多,仅完成全线路基工程,桥、涵与路面尚未全部竣工。1930年陈国辉修竣永德公路,同时兴建钢筋混凝土的西安桥和云龙大桥。1942年,奉第三战区命令,自行破坏永德公路。
3、刘鞠民负责开筑五里街经高垅格、暗坑岭至介福(即四班)路段;德化民军徐簪枝负责修筑德化城关经三班抵永春介福路段,以相衔接。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通内地公路均奉令破坏。抗日胜利后,该线未能及时修复。
4、1936年,全路段40公里路基的石方、桥、涵洞工程交由私商包工承建。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该线公路奉行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无及时修复。
(以上资料来自《永春县志》、《泉州市志》、《永春文史资料》及县公路分局提供的资料。)
解放后
解放初,永春的公路状况极其糟糕。大致只有从泉州到永春的一条简易公路;而永春到德化、通仙游、接大田、抵安溪等道路,都几乎无法通车。
于是,1951年2月,开始修复长潭桥(南安与永春交界)至英格(永春与德化交界)公路,1952年底全线竣工并于1953年扩建,达三级路标准。至此,泉永德全线贯通。
1953年2月开始抢修仙游至永春公路,同年9月,永春段(城关至惠格岭)修通,1954年永仙公路始通车。
1956年3月动工兴建蓬(蓬壶)铅(天湖山铅坑)公路,同年7月建成通车;1958年修建下一线(下洋到一都)公路,同年12月建成并通车;1962年起修一都至漳平线国防公路,1964年竣工。至此,从永春县城到漳平一线贯通。
1959年,大(永春大荣)吴(大田吴山)线公路起修,同年5月建成。可惜,1960年6月一场大暴雨把路基大部分冲毁;1965年,大(荣)剑(安溪剑斗)线公路修建,同时把部分水毁路段进行改线;1974年10月,大吴公路在永春大荣与省道福三(福州至三明)线相交。至此,永春达大田、安溪的道路终于修通了。
此后,历经维护、修补、重建、新建,永春公路面貌有了大幅度改善。直到上世纪90年代,泉德路与三郊线的大规模重修,永春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改变。
泉德线永春路段。1994~1998年12月,该路段全线重修,它贯通永春南北,南出长潭桥通达泉州,北抵英山格。整个路段途经岵山、桃城、五里街、石鼓、达埔、蓬壶、苏坑等7个乡镇,总长35公里。
秀里线永春路段。秀里路是2001年开始的学名,我们更熟悉的名称应该是三郊线。这条线路的修建,自1992年初到1997年12月,历时5年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见。该路段,西与大田县交接于石门隧道,经下洋镇、坑仔口镇、玉斗镇、达埔镇、蓬壶镇、石鼓镇、桃城镇、东平镇、东关镇、碧卿林场、湖洋镇、外山乡等十二个乡镇,总里程101公里。建设时,分8个阶段进行:其中老路改造两段,分别是石鼓至桃城湖尾和达埔至石鼓;其它皆为新路修建,分别是玉斗至达埔、下洋困牛至玉斗玉美、桃城湖尾至东关、下洋石门格至下洋困牛、东关至湖洋内格、湖洋内格至外山四邦院。
“泉德路修建时,那时我是达玉段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我们10多个人就住在达埔侨联那里,两三个人挤一张床。”说起这两条主干道的修建,永春公路分局的老书记薛康生如数家珍,当时,楚安经猛虎到白珩路段完全没有路,连小路都没有,在技术力量不够,施工经验也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修通了那条路。而三郊线上最有名的内格特大桥(见左图),垂直高度达99米,到现在还是全省最高公路桥。当时施工时也是遇到不小的困难。同线上的下洋隧道开凿可谓险象环生,下洋以产煤著称,煤坑重重,在隧道开凿中曾多次遭遇煤坑而被改道,甚至还曾有开挖机掉进煤坑,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管怎样,我们都克服了,两条路都修通了。”
泉德路与三郊线的通车,不仅方便了永春人的交通,还带活了经济,从此永春的旅游业、工业、农产品贸易等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全市乃至全省的路况也同时期在改善,甚至脚步更快,效果更好。”曾多年担任泉州市公路局工程科科长的吴海虹下车伊始就不无感慨,“许多年来,永春公路多有困境,2006年,郭根才到永春当局长,永春公路建设进一步发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