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宋代古船出土40周年:海滩浮现古丝路(视频)

泉州电视台

宋代泉州古沉船

泉州湾宋代古船出土40年 亲历者揭秘发掘过程(组图)

1975年《人民日报》报道发掘出后渚古船

1973年,泉州湾后渚港,一艘沉睡了700多年的宋代古船被发现。次年,古船从海滩4米深处出土。这次考古发现在当时轰动全国,震惊世界,也成为多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泉后的一个考察重点。【泉州宋代古船出土40周年 亲历者揭秘发掘过程

宋代古船的发现,要归功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原馆长王连茂向记者讲述了宋代古船发现的过程。那是在1973年的夏天,泉州组织一支由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组成的调查队,冒着炎炎烈日,在晋江下游和后渚港一带搜寻海外交通的史迹和文物,庄教授也应邀参加。8月18日,一个叫陈山道的老乡告诉他,后渚港曾经发现过许多大石板,附近的海滩上有一艘沉船,前年年底还被当地村民当成柴火,挖了100多担挑回家去蒸年糕。庄教授下意识地想到: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于是马上在陈山道的引导下赶往现场。这是一处古码头遗址,附近海滩上形成一条水沟,使得船身露出了一部分。庄教授断定:这是一艘沉船。据了解,当地人之前挖木块挑回去蒸年糕,因烧不着就不再来挖了,不然古船就有可能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1974年8月,一场我国首次的大型海湾考古发掘工程在紧张地进行。当沉船上面2米多厚的堆积层被揭开后,一条残长24.4米、残宽9.15米的古船赫然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场所有人欢呼雀跃。在随后的船舱清理阶段,香料、药物、瓷器、皮革制品等一件件文物被取出来,共计14类69项。

大量的出土物和船体特征表明:这是一艘宋代海船,而且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体量最大、年代最早的海船。1975年,新华社正式发布泉州湾宋代古船出土的消息,许多国家纷纷转载,并称之为“世界考古珍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博物馆协会会刊上用了六种文字来介绍这艘古船。英国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参观泉州古船之后,赞叹“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现在如果你走进古船陈列馆,首先看到的是一个象征性的码头,旁边竖立的石头上刻着宋代泉州诗人谢履的《泉南歌》的最后两句:“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而当年发掘出的宋代古船就被陈列在水池里。当时,如何将这个庞然大物搬上岸并运往开元寺海交馆旧址,着实让专家伤透脑筋。最后决定采取“拆解船板,化整为零运输”的方法,将古船运往目的地,并趁船板水性未完全消失时由造船师傅立即安装复原,专家则对古船进行消毒防腐、阴干脱水等科学保护处理。

“宋代古船的发现,是‘文革’期间中国考古大发现之一,其重要性直到现在都不言而喻。”宋元时期的刺桐港,是东方国际商贸大港。公元1225年泉州市舶司官员赵汝适写的《诸蕃志》,记载了泉州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的情况。而在刺桐港鼎盛的时期,与泉州进行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98个。“涨海声中万国商”,“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描写的就是当时的盛况。世界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不仅惊叹于刺桐港的繁荣,更是对造船技术赞叹不已:船既高大,又性能优越,还有十分精密的“水密隔舱”,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海船。王连茂说,宋代古船的出土印证了泉州是当时东方第一大港,古船所体现出的世界领先的造船技术,也确认了泉州作为当时中国海船制造中心的地位。

1991年2月14日,正是马可·波罗离开泉州返国700周年的纪念日。联合国“海上丝路”科学考察项目的负责人迪安先生,带领着考察队含笑走上古船沉睡地后渚港的码头,开始了在泉州为期6天的考察活动。此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绘制的世界“丝绸之路”地图上,中国有两个标有红星标志的重要城市。一个是陆路的西安,一个是海路的泉州。如今,泉州“海丝”品牌吸引八方来客,古船的出土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