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推进老年教育现代化 让老年生活丰富精彩

泉州晚报

爱心食堂温暖老人

创新模式办好教育

“这个社会真幸福,才能在这相聚逢,碗筷勺子当当撞,饭菜出锅全围来……”自从2017年年底,德化龙浔镇英山村老人协会和老年学校在老年活动中心办起爱心食堂之后,每天一大早,老人们就不约而同来到这里,谈天说地。这里,爱心食堂宽敞明亮,老年人的笑意犹如春风一般扑面而来。

在县委书记梁玉华的亲自倡导、推动下,在德化各级老人协会和老年学校的精心组织下,像英山村一样为60岁以上留守老人开办“爱心食堂”的村庄多达182个。在这里,老年人不仅能吃上免费爱心午餐,还能满足“学乐为”的精神需求。各级老年学校纷纷利用“爱心食堂”这个平台,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设起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舞蹈、美术、棋类、乐器演奏等课程,并由支教教师授课或播放老年远程教育视频,进一步满足老年群体“求知、求乐、求康、求为”的强烈愿望。

与此同时,各乡镇把老年教育有机融入创建“爱心幸福城”活动中,雷峰镇、国宝乡开展爱心厨房、爱心义诊、爱心理发、爱心互助、爱心宣讲等“五大爱心”活动;大铭乡也开展了健康关怀、生活关怀、亲情关怀、情感关怀、文体关怀等“五大关怀”活动;赤水镇在铭爱村设立老年教学基地,组织学员学习养生保健、农产品种养等知识……

如今,行走在德化各个角落,不管是平房还是楼房,不管是游园广场还是村级活动室,打球的、跳舞的,欢声笑语与德化相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丰富多样。德化老年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办学场所紧张,各地结合实际整合利用资源予以解决,其中利用闲置的中小学校舍用作老校教室的共有120所,占乡镇、村校总数的51.9%。全县213所村(社区)老校,现有室内校舍面积4万多平方米,生均2.04平方米;德化县地形分散、交通不便、农村人口往城关集中,各乡镇便采取乡镇与村(社区)独自办校、乡镇与所在地的村联合办校、乡镇校在部分村校办分校或分班、居住较分散的村校在自然村落设分班、进城老年人较多的乡镇在城关办分校或分班等五种办学模式,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入学需求,有力推动了老年教育工作。

老有所为余热生辉

动态管理示范带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年。连日来,德化大铭乡87岁退休老教师、老党员林发庆紧跟时代步伐出版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的夕阳宣传栏手抄报,引起乡里党员群众的热烈反响。据悉,林发庆自1996年退休后,便与村老年学校、老年协会研究办起“夕阳宣传栏”手抄报,当起了义务宣传员。从此,林发庆坚持每个月出一期,每期有4大张的招贴纸,寒来暑往,从未间断。25年来,已出版了近300期,累计写了100多万字。

在德化县老年教育系统中,像林发庆一样积极发挥余热、传递正能量的老年学员有5000多人,占学员总数24%。“老年教育是新兴的事业,没有固定模式可参照,要靠自己摸索。”德化县老年大学校长林华武表示。多年来,德化县三级老年学校以“积极的老年教育观”,引领老年学员发挥有威望、阅历丰富、时间充足等优势,当好时政宣传员、卫生督导员、校外辅导员、瓷艺传承员、文体协管员、科技推广员、义务助老员、歌舞指导员、民事调解员、爱心帮教员等“十大员”。他们深入农家,融入社区,服务社会,为广大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为新农村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充分展现了德化老年人老有所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德化老年学校“十大员”的做法得到省主要领导的表扬和省、市老年大学领导的充分肯定,曾多次在省、市老年大学年会或全国老年远程教育工作会上作专题典型发言。德化县老教委还收集汇编德化“十大员”风采——《红叶》《青松》,进一步总结推广“十大员”经验做法。

近年来,德化县老年教育坚持抓基层求实效,着力培育示范典型,精心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从2000年起,德化便在全县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实行动态管理。德化县老教委及时总结推广老年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组织人员整理、汇编了《春华秋实》(示范校办学经验汇编)、《德化三级老校标准化办学汇编》等书发到全县所有老校,示范引领、规范办学、提升品位。功夫不负有心人,德化县老年大学先后获评首批省级示范校、省一级示范校、全国示范老年大学、省达标老年大学等荣誉称号。全县创建示范校达115所,其中国家级、省级1所;市一级4所、市级9所,占乡镇校72.2%;县级101所,占村(社区)校47.4%,有全国老年远程教育优秀学习收视点3个。而今,德化县已形成以县老年大学为龙头、乡镇老年学校为骨干、村(社区)老年学校全面发展的特色教育品牌,真正实现乡镇、村(社区)有重点校,老年大学(乡镇老校)有精品学科、特色课程,有力推动全县老年教育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陈森森 林国树 苏巧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