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有趣天文观察课 见证大陆航天奇迹

福建日报

日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副教授范贤娟全程关注。从2018年跨越海峡来闽任教,她见证了“嫦娥四号”带着“玉兔二号”来到了月球背面,开启月球探测新旅程;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等。“这几年大陆航天事业的发展太让人振奋了!对于我们科普工作者来说,这也带来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和机遇。”

有趣的天文观察课

范贤娟是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的博士,因多次参加两岸科普论坛,与宁德师范学院结缘,目前在宁德师范学院教授“自然科学概论”“科学教育”等课程。

科普要从娃娃抓起,而范贤娟则从娃娃的老师——师范生抓起。范贤娟认为,科普并不只是简单的灌输科学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启发大家对科学的好奇和探索精神。所以,她鼓励学生自己来观察、探寻各种科学现象。

从日食、月食到植物生长等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是范贤娟的教材。去年6月21日,日环食发生。受疫情影响,当时同学们都还在家上网课。人在台湾的范贤娟通过网络邀请大家一起在家观测。由于日环食不宜直接用肉眼观看,于是有同学用电锅蒸盘、捞面勺甚至指缝投影,有的还用打孔纸板,在地上投影出“日食你真美”等各种有趣的日环食图案。

日环食发生的时候,因所在地理位置不同,有的人可以看到完整景象,有的只能看到偏食,有时则被飘过来的云朵挡住,同学们在线上频繁地交流讯息,“大呼小叫”,把拍摄到的各式各样的影像上传,微信课堂里热闹非凡。

日环食结束,对天空的观察仍在继续。范贤娟趁热打铁,接着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后面两天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月亮,它在哪个方位。她提醒大家,日环食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一,日月基本同升同落。通过观察记录,同学们发现,此后每隔一天月亮就比太阳晚48分钟下山,亮面还稍微增加了些,并保持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为了让大家能够掌握月升规律,范贤娟做了一首小诗《月升》:“初一靠日边,月光真难见。初七月上弦,中午即出现。十五月儿圆,黄昏升东边,二二月下弦,午夜才升天。”她问同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述的是农历几号?此时月亮在哪个方向?这样跨越科学与中文诗词的思考,激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日(太阳)—地(地球)—月(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也在不断地观测和讨论中渐渐明朗起来。

一堂天文观察课持续观测了一个多月,范贤娟风趣地把学生称为“月亮猎人”。每个学期,从观测月相入手,范贤娟结合各种古诗词中的月相“考”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大家基本都能够准确掌握月亮的变化规律。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是看见美好抑或特殊的天文景象,仍有学生拍照分享给范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