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龙海区 领略450多年前风云际会的古月港

闽南日报

初抵月港,一片黑云压顶,夏日阵雨欲来。风推着古街屋檐下的红灯笼轻摇慢舞,一位老人家从竹簾后走出来,收起了门口晾晒的药材。慢节奏、火气,是现在的月港。

450多年前,月港开启了200多年顺风相送的黄金时代。“人辐辏,商贾咸聚”,是月港让九龙江举国瞩目,一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主动脉。

风雨欲来之时,让我们将历史的长镜头对准450多年前风云际会的古月港。

“格外春风”

在龙海区海澄镇月港古街上,双侧是红砖白墙斜坡瓦的闽南民居,每家每户门口都架着一张竹簾子,上书“格外春风”。

这张竹簾子有人称“文公屏”,说是南宋朱熹知漳州府时立下的规矩,他觉闽南人门不闭户,屋内场景一览无余,实为不雅,故教居民架起簾子以作视觉隔断,以示内外有别。还有一种说法,也有些依据,说当年月港乃至整个九龙江沿岸商贾鳞集,繁华无比,客商往来于古街之上难免窥见宅内女眷,故而用簾子稍作遮挡。

透过篾片的缝隙,簾内能看到外头,但外头瞧不见里头。簾子上书“格外春风”,便是期盼外头风调雨顺,春风吹入百姓家的意思。

月港的“春风”,在明史、航海史这样的宏观叙事下格外醒目。借着这阵春风,无数闽南人完成了从家门口到海那头的扬帆远航、从村民到商民的身份转换。

明景泰四年(1453年),月港的海外贸易开始兴起。成化、弘治间(1465~1505)月港已经“人辐辏,商贾咸聚”,成为闽南一大都会,有“小苏杭”之称。1567年,大明隆庆帝登基,决定推行新政。福建巡抚涂泽民希望“除贩夷之律”,为海上的贸易活动开启绿灯,允许当时船商巨贾“准贩东西二洋”货物。最初选择诏安梅岭作为开放大明海关,后改于海澄。从此月港成为明朝唯一合法的海上贸易始发港。

在国外的航海图上,一个被称作Chincheo(漳州)的城市于是时被解锁。月港洋市开设后,海外贸易更加活跃,月港至万历年间(1573~1620)进入鼎盛期。“四方异客,皆集月港”,往返商旅,向往于道。尤其是每年仲夏至中秋的风汛期,由月港发舶的商船多以百计。据说大船载重200吨以上,小船能载100多吨。往来船只之多、载重之巨,在当时是相当突出的。

月港古镇的核心区是海澄镇豆巷村溪尾,长约1000米的临江古街就在此处。现在能看到的古街原名“篷巷”,是月港洋市七大商市中旧桥头港市的一段。两侧房屋在当年均是铺面,有钱柜、交引、寄附铺、总房服务型机构,也有珠宝行、棉布行、杂货行、丝绸行、豆饼行、药材行、铸鼎行、纸行、鱼行、糖行、茶行等十几种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