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海丝杯”海峡两岸(泉州)工业设计大赛圆满收官

泉州晚报

昨日,历时5个多月的首届“海丝杯”海峡两岸(泉州)工业设计大赛圆满收官,大赛颁奖暨“设计赋能·新城创未来”成果展启动仪式在泉州台商投资区举行,参赛选手代表及各企业代表等10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优秀设计创意的激情碰撞。

□本报记者陈桂生

通讯员 陈小娟 文/图

结合地方产业方向 创新设计特色IP形象

首届“海丝杯”海峡两岸(泉州)工业设计大赛以“设计赋能 新城创未来”为主题,面向海峡两岸征集创新设计作品。大赛设置两个组别,其中“智造+科技创新”组,围绕台商区智能交通、健康医疗养生、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为主要设计创新方向。“非遗+文化创意”组,以文化引领产品创新,围绕台商区海丝艺术公园、八仙过海和洛阳桥等重点旅游项目,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景观和工艺美术等文化特点,用创新的手法为台商区设计具有特色的IP形象。

本次大赛由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泉州市台港澳办联合指导;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科技经济发展局共同主办;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承办。

作为颁奖仪式最大的悬念,“海丝杯”工业设计大赛各项奖项昨日揭晓。在投报的2870件优秀作品中,经过网络初评、复评,最终30件作品进入终评,来自台湾艺术大学刘禹彤的《共生 Symbiosis (庭院植栽之洒水器具)》和来自天津美术学院李春雨、于凡雅、李琳、舒玉婷的《洛阳桥IP形象设计:万安桥团》分获首届“海丝杯”海峡两岸(泉州)工业设计大赛“智造+科技创新”组和“非遗+文化创意”组金奖。在得知自己获得金奖后,天津美术学院李春雨表示非常高兴,这是对他们团队设计能力的肯定,希望后续能继续努力,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大赛秉着权威评审,严格把关的态度,经过线上网络初评(盲选)、人气投票、现场答辩三轮评审环节,评选精品、评出水平。让设计与科技齐飞,创新与传承共舞。颁奖仪式之后,“设计赋能·新城创未来”成果展正式开展,展览首次向大众展示了30余件“海丝杯”工业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大到智能装备、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的辅助设备,小至伴手礼、文创小物,展览从不同的品类和角度,聚焦智能、生活、非遗创新等主题,进行深刻解读,呈现新城未来“群像”。

参赛过程精彩纷呈,参赛设计师们高涨热情,本次大赛受到两岸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大赛开展以来,两岸高校及设计机构积极踊跃参与,其中大陆作品覆盖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30多个省市或地区。台湾100余所高校,10000余名专业设计人员为海丝杯加油助力。共征集到海峡两岸优秀设计作品高达2870件,作品高度贴合台商投资区产业需求。其中境外(含港台)投稿1069件,占比37%;社会投稿837件,占比29%。院校作品覆盖122所境内外高校,通过新媒体、报社等多渠道发布,吸引了中国工业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泉州广播电视台、中新社、设计在线等50余家媒体的争相报道,覆盖人次超百万。

致力设计成果转化 推动新区未来创新发展

首届“海丝杯”海峡两岸(泉州)工业设计大赛还将致力于设计成果转化,大赛重点推动设计成果转化,通过持续对接、搭建平台、稳步孵化等方式,提供自由、平等的机会,让人才与企业对接,让项目与资源对接,将进一步推动设计与当地产业融合为台商区新城营造创新未来。

11月30日,“走进台商,创意新城”泉台两岸产业创新设计对接会以工业设计为抓手,阐释设计思维与传承的联结以及对未来的创想,活络台商区本土设计与各领域的设计交流,10余位选手轮番向台商区本土企业展现自己的设计作品,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聚变,设计为传统制造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向着场景化、个性化、数字化等方向发展。

同时连续开展10余场“泉·台产业融合发展对接”线上说明会,参与人次超1000人,重点解读产业创新需求,加强招才引才力度,持续推进两岸互动交流与融合发展。线下邀请境内外设计行业领域专家举办“设计之声”沙龙分享会,聘请设计大咖来访,为本土企业家免费授课。引领企业设计新趋势新理念,提升工业设计创新氛围,走进台商区代表性企业,围绕产业需求 设计痛点、技术难点等议题。探讨对接,形成相关产业报告,为广大参赛者提供设计方向与思路,从市场角度出发,打破现有瓶颈。

据了解,大赛设立金、银、铜奖和优秀奖等48个奖项,成功转化的“智造+科技创新”组金奖、银奖获奖主体政府分别给予7万元、3万元落地资金奖励;“非遗+文化创意”组金奖、银奖获奖主体政府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落地资金奖励。同时加设成果转化奖重点鼓励优秀设计人才、设计项目转化落地,为了提高参赛者福利,大赛金奖、银奖、铜奖获奖项目落地泉州后,项目第一核心成员,将争取纳入泉州“港湾计划”高层次人才建议人选进行管理和服务,经确认后,享受相应工作生活待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