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5位医生在博茨瓦纳 践行医者仁心使命(图)

泉州晚报

援医非洲 守护生命

——泉州5位医生在博茨瓦纳践行医者仁心使命

核心提示

在广袤的非洲博茨瓦纳(下称博国)的土地上,有一群特殊的中国人为当地百姓的健康作出无私奉献。2017年6月,第14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结束了两年的工作任务回到了国内。医疗队冒着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克服医疗条件与语言困难,在博国两年里共接诊门诊患者2.6万人次、住院患者1.46万人次,实施手术近3200台次,圆满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

在45人组成的医疗队中,有5位来自泉州的医生,他们分别是市第一医院的陈劭赓、李谋仪医生,市中医院的陈晋医生,市儿童医院的吴建文医生,惠安县医院的陈惠忠医生,他们年龄都在三四十岁,年富力强,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及认真尽责的工作态度,在异国他乡践行着医者仁心的使命。 □记者 苏凯芳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劭赓为小孩检查身体

初识博国

条件艰苦 唯有选择适应

2015年6月6日,45人的医疗队从福州出发,经停香港、约翰内斯堡,飞越印度洋,历经1.2万公里,历时23小时,带着爱与梦想,踏上了博国的土地。泉州市第一医院的陈劭赓医生说,启程时,所有队员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泉州5名男医生,被队员们戏称为‘泉州五虎’。我们当中除了来自泉州市中医院的肿瘤内科医生陈晋被分配至弗朗西斯敦的仰加圭转诊医院,其余4人都在博国首都哈博罗内的公主玛丽娜医院。”

为了看管医疗队的财物,陈晋目前依然坚守在博国,为了采访,记者只能和他远程连线。因为英语口语好,陈晋成为医疗队的管家,水电维修、宽带安装、采购物品、联络当地华商等,里里外外大小事务,他都要照应周全。 “因为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不同,初来博国我们遭受了不少挫折。‘皇帝不急太监急’可以非常贴切地形容当地的医疗和生活状况。博国很多东西都是依靠进口,办事效率十分低下,我们认为半天能办成的事情,在博国可能需要几个月。但既然选择了这里,就必须去适应。”

陈劭赓说:“在博国两年,第一年干旱,第二年洪涝,都让我们遇上了。干旱时,基本的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所谓的宽带网络,网速只有几十KB,经常连不上网。由于团队纪律要求,队员们不得随意外出,生活相对枯燥,当地医院图书馆就成了大家最经常去的地方。”

设备落后 工作阻力重重

公主玛丽娜医院是博国最好最大的医院,但医疗水平仍比较落后。据介绍,该医院没有分类设置科室,各类病人混住在一起。医院级别虽高,检查手段却远不及中国国内任何一家县级医院。就拿抽血项目而言,普通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要等1天以上。特殊抽血项目甚至要等上几个月才有结果。当地医院设备依旧停留在20年前的状态,全院仅有一台显微镜,核磁共振检查仪器更是缺乏。这一切都让医疗队在当地工作的开展阻力重重。

有时候病人情况已经危重,但因当地医生缘故,或因检查结果未出来,或因手术器械不完备等因素,手术日期只能一推再推。陈劭赓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实在无法想象会出现这种情况。

泉州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李谋仪说:“博国的医院,很多时候都必须依赖外国的私聘医生。本国的住院医生,在公主玛丽娜医院待上一年就要到基层医院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