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报到”——泉州共建“美丽路域”新探索

泉州企业家杂志[责任编辑:黄如萍]

“吹哨报到”——泉州共建“美丽路域”新探索

本刊记者谢玉燕 特约记者刘紫燕

春烟带雨,草木蔓发。家住泉州惠安的廖钦回乡探亲,车辆穿梭在国道324线上。一路行来,两侧的违章建筑、料场堆场等难觅踪影,各种“路边摊”、突兀的广告牌少了,路上的垃圾和坑槽也少了,集镇路段畅通无阻......廖钦心间满足感实实在在多了。

美丽路域,是实现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的应有之意。然而,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多年来一直是困扰各地公路管护部门的难题,廖钦所见一路“锐变”的背后,有何破题故事呢?

“吹哨报到”——泉州共建“美丽路域”新探索

公路巡查看到问题,第一时间“吹哨”通知,各相关部门立马集结“报到”,一起解决问题。泉州市公路局/供图

联而不合:“自家娃,看得见管不着”

公路,在泉州公路负责人郭根才眼里就像“自家的娃”。作为公路的一名“看护人”,曾几何时“自家娃,却看得见管不着”,让他记忆尤深——

2011年,福建省交通综合执法改革,泉州市公路局路域管理中的处罚、强制权被剥离,这意味着在发现侵占、破坏路产路权的案件时,没有处罚或者强制执行的权力,只能通过教育劝阻或行政命令责令停止、改正违法行为,在实际整治路域过程中往往需要等待综合执法人员前来查处。

路肩路面污染,乱堆、乱放、乱弃与占道晒粮、占道经营,倚路建房、乱设平交道口,非交通公路标志标牌随意设置,境内渣土、砂石料、木材运输超限严重……公路部门公路站点多、巡查密度大,这些问题最早发现,也最为“关切”。但是,责任与权力不匹配,“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

因此路域治理需要“借力”。各地公路部门探索联合执法,以期形成公路保护合力。以泉州非公路标志、广告牌专项清理活动为例,2015年,“借势”五年一度公路“迎国检大考”,政府、交通运输、公安、公路、城管、交通执法等部门协同作战“清牌”。这场由政府领导,各部门联动的战役,短短几天,就拆除1000多个违章广告牌。

然而,如此般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联生合力的协同执法,并不多见。“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尽管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已经多年,协同执法多时,现实中‘联而不合’,难以形成路域保护合力的问题依然不少。”郭根才无奈地说。

个中原因,长期在护路一线的“老路政”无不心中有数:

一是原有召集方式、督促形式主要是“由上而下”,政府吹响“集结号”,部门干活给力。然而,一线路域治理犹如千条线,大小事样样政府召集、监督执法显然不可行。

二是响应机制不健全。侵害公路路产路权及公路、桥梁安全畅通等问题,公路巡查当下发现,与执法部门沟通后,由于缺乏联合执法快速响应机制,联动迟滞,无法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信息沟通存在障碍。以往发现公路部件损坏,如路灯、井盖、水管等部件,或者诸如破坏、损坏、非法占用或利用公路和公路附属设施等违法行为时,需要公路部门将相关违法情况抄告当地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再经有关部门调遣才能解决,通常会有信息沟通“绕远路”,事件处置迟迟“不上路”的问题。

“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难点在“合力”,痛点在群众身边。然而一条路,把城管、公安、公路、城建、交通执法、电信、电力、移动等部门紧紧联系在一起,犹如九龙治水……有什么办法能把“九条龙”一起呼唤来实实在在发力呢?

吹哨报到:“公路吹哨,路长集合,群众驾到”

“召集九龙”是个难题,胡明峰、庄炜灯两个年轻人却从入职开始就跃跃欲试。2015年,在惠安公路分局,他们酝酿许久的“吹哨报到”平台上线。

何谓“吹哨报到”?庄炜灯说:“通俗理解就是公路巡查看到问题,需相关职能部门支持配合,就第一时间‘吹哨’来通知、召集,各相关部门来‘报到’一起解决问题。”而‘吹哨’渠道就是公路部门建立的路长微信群——群里的路长们主要是电信、移动、广电、电力、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公路部件具体管理人员、分管领导乃至施工方,此外还有路政管理相关部门人员。

为明确“哨”该吹给谁,胡明峰还专门制作了两张清单:各部门职责清单、问题清单,针对公路安全隐患建立台账。

万事俱备,“吹哨报到”很快迎来“试水”机会:

台风“苏迪罗”过境,公路巡查第一时间发现横架惠安沿海大通道的十几根电缆吹落,挂在车道上,于是边维持交通安全边拍照、上传“路长群”。仅几分钟过后,群中的“交警路长”就通知队友现场“报到”。交警了解到,这些电缆不是电力线路,是通信电缆,于是和几乎同时“报到”的电信施救人员一起当场清理电缆。令人惊喜的是,身在群中的各电缆产权单位,不约而同出动沿线排查。

落地电缆从公路部门“一声哨响”,到路长集合,根据职责清单认领清理,直至后续隐患排查,不到半小时。如此速度,在原来是没法想象的,“吹哨报到”路长圈由此“走红”,从惠安“吹”向全市。

然而,一蹴而就的完美机制并不存在。泉州公路上,路域管理的大事、小事轮番上阵,“吹哨报到”一次次“试验”,慢慢的人们发现“大事管用,小事难办”。为什么小事“难办”?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监督管理和惩处机制——身在“路长群”中的各个部门彼此几乎是平行单位。

无论大小事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如何才能将彼此横向联系的部门都套上紧箍咒?把监督权交给当事群众,“拉当事群众入伙,充当督工”,或者是可行的尝试。

“亲们,群众驾到。今天沿海大通道的破损井盖,就在他家边上哈~”在惠安“路长群”里,像这样的信息不在少数。庄炜灯告诉记者,像井盖破损这类看似小的问题,过去往往让位于直接影响公路通行或者安全的事儿。现在当事群众不时念念紧箍咒,执法部门绷紧神经,更快更好为群众办事。

“公路吹哨,路长集合,群众驾到”,赋予了公路部门“吹哨权”,解决“见管脱节”问题;搭建起公路部门同其他路政管理相关部门沟通、议事平台,把路域整治中公路部门同其他部门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最大限度整合凝聚联合执法力量;赋予群众监督权,路长干着,群众看着,事不完,群众“不干”——新机制一环扣一环,从而提高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工作效率。

采访中,记者发现当前的“吹哨报到”还远未达到公路人预期。

“吹哨报到”机制被赋予一定程度上“以下对上”的召集权、监督权。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没有考核、惩戒就没有成效。能否通过机制建设,进一步赋予“吹哨报到”评价权、考核权?“惩戒”写入机制,对应当吹哨没吹的、应当主责没出面的、应当布置没行动的,一律追责——相信这对部门间推诿,执法不作为、慢作为,无疑将是最根本的约束。

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