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利用闲置资源改造了100多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泉州晚报

我市利用闲置资源改造了100多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废弃老房邂逅文化获新生

废弃古厝改造成茶叶博物馆 “在家门口可以看书,还可以借书,真方便。”平时,家住中心市区万寿路的林丽娟喜欢到家门口的德济门百姓书房看看书,这个书房是由两层古民居改造而成,如今成为市民休闲阅读的好去处。

昨日,记者从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利用古厝、旧校舍、旧厂房等进行改造,使之变身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盘活了闲置的资源,也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记者 王金植 文/图

旧校舍改造成文化服务中心

每天下午,只要有时间,南安霞美镇梧坑村的粘文总会到文化服务中心,或看书,或跟街坊邻居拉家常。而之前,这里是一个废弃的小学校舍。

南安将撤并后的民族小学改造成满族文化服务中心,设立满族文化史馆、文化长廊和民族文物室。目前拥有灯光篮球场、棋牌室、台球室等文体设施,解决了以往村民“无处可乐”的问题。其中,藏书2万余册的农家书屋是南安市“大馆带小屋”图书延伸服务点。

荒废古厝被打造成博物馆

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距县城五六公里,树木掩映中,一座两进两护厝的闽南风格古厝,静静立在霞陵溪旁。两年前,这座古厝还是几近荒废的模样,如今,这里成为永春首家集茶叶历史文化、古茶器具展示及品茶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永春茶叶博物馆”。

记者来到了博物馆,只见一方古朴的石质茶几摆在正厅中央,客人正围坐品茶。庭院中,阳光移过厝顶照进天井,几尊雕于清代的石狮静卧在翠绿的四方竹旁。100多年前用鹅卵石铺地的天井处处苔痕,一缕微风游进古厝,花儿随风摇曳,送来阵阵清香。

“这座古厝原本废弃,多处残垣断壁,仅有几间稍微完整的房间还被用来养鸡养鸭,厝里脏得根本没有站脚的地方。”永春县文体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中,他们积极引入社会资金,结合文旅产业,对这些古厝量身打造。如今,博物馆不仅成为游子寄托乡愁的载体,也成为越来越多游客深入了解永春茶文化的必访之地。

古大厝成为“百姓书房”

张女士平时喜欢阅读,家住泉港界山东张村,之前农村书籍资源匮乏,去区里的图书馆又不方便,她只能自己花钱买书看。现在,村里就有“百姓书房阅读点”。

“百姓书房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这里的书很多,很全面,政经类、科技类、文化类、生活类、少儿类、综合类的都有。”村民沈先生说。

东张村相关人士说,本来这是一处空的楼房,华侨捐出来让他们建书房,旧民房改造成书房盘活了闲置的资源,也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水电站“变身”书吧

在永春县石鼓镇桃联社区的一个书吧,居民不仅可以喝咖啡、品茶、看书,欣赏流水潺潺的美丽桃溪,还能亲密接触创意改造的旧发电机组,体验穿越永春水电的发展历史。原来,该书吧由原桃联、桃源两个退出水电站的发电厂房改造而成。改造中,该书吧将部分保留下来的旧发电机组改造成品饮台,并添置了近3000册各类书籍供居民自主选择。经改造后的旧小水电站发电厂房,散发出历史味道与咖啡香、书香、茶香融合一体的美妙气息。

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进行改造

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原则,创新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民办文化机制,加大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进行改造,既盘活了闲置资源,也丰富了文化服务设施,方便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该负责人表示,主要是利用旧校舍、古厝、祠堂、旧厂房、售楼部等进行改造再利用,用途主要是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书吧、文体活动室、家风家训馆建设展示、博物馆等。全市有100多处利用闲置资源改造成公共文化设施,其中以旧校舍改造为多,仅南安就有31处。

[责任编辑:林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