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州市规划局原局长林栋材聊:金青龙、银聚宝的前世今生

泉州企业家杂志

听泉州市规划局原局长林栋材聊:金青龙、银聚宝的前世今生

青龙巷 林春婷/摄

弥足珍贵的南门韵

提起青龙巷、聚宝街,确实有许多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旧事、故人。明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李贽、清道光辛已科武举人、曾任澎湖守备的林廷凤、民国时期银行家、鼎盛时期曾跻身东南亚前十位富商的黄世瑞、黄世泽兄弟等故居至今依旧可寻。然而随着居民老龄化、街区空心化,不少古宅年久失修,金青龙、银聚宝日现老态。就连曾任市规划局局长的林栋材也显得焦虑又无措,至今他仍在为自己费尽周折而最后不得不放弃的“青龙巷整治”而耿耿于怀。林局长向笔者道出了心中的情结,他说,不仅仅担忧那些精妙绝伦的建筑的消失,更担心以这些建筑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丢失。

林栋材介绍说,生活在南门,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特别和睦融洽的生活氛围。青龙巷、聚宝街大户多、华侨多,可不管是身着洋服、玩着洋玩意儿(当时自行车就是洋玩意儿)的华侨,还是大户,大家待人接物都是客客气气,彬彬有礼的。林栋材至今还记得,每每巷子里出现穿着洋服的华侨回来了,他们总是主动去拜访老街坊、老邻居,带上一块布料、几块香皂等小礼物互致问候。在青龙巷的青龙宫,更是街巷百姓乐善好施的汇集之所。时至今日,不论是搬离青龙巷、聚宝街的,还是仍旧生活在那里的,一到青龙宫一发动,青龙巷的老居民们又全都自发地回到青龙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别小看大古厝人们的和谐相处,林局长认为,那就是最重要的人格培养,生活在大古厝,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特别会谦让,特别会和谐相处,这在今天的社会,是一种很难得的品格。

林栋材回忆说:“青龙巷是很有韵味的一条巷,我在这里出生、长大,对巷子有非常深的感情。大概20年前,我担任规划局局长时,我曾经成立了青龙巷的项目规划小组,向政府申请了100多万元资金,计划改造青龙巷的水、电、道路、名故居等设施设备。可最后由于居民的种种不理解甚至误会,改造项目最终不得不以失败告终。我家的古厝,如今屋顶已坍塌,变成一栋无法居住的危房。我一直希望能重建。重建,并不是想搬去居住,只是希望自己从小生活的古厝能修旧如旧,依然是出砖入石的墙体,有个小小的深井(天井),深井边的屋檐下,燕子飞来垒窝居住,每每下雨,雨水顺着屋檐上的滴水瓦,“滴滴答答”落到深井,让那种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重新回荡在古厝。以后我的孩子回国了,也能看看老一辈居住的古厝是什么样子的。”

保住青龙巷、聚宝街,保住泉州南门,几乎是泉州几代人心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各方的努力下,振兴小学(现在的鲤城实小)从横街迁到了伍堡,为德济门遗址的修建腾出更大的空间,使天后宫、德济门、李贽故居等串成一片新的旅游景区。林栋材一直期待,如果青龙巷、聚宝街一带能启动改造,将李妙森故居、黄雪珍民居、林廉平故居、苏家花园等建筑、场所修缮一番,形成富有生活气息、市井气息的古民居社区,这样城南的古老文化就会被盘活。

“这些建筑,也许破败,也许陈旧,可它散发的却是儿时的回忆,旧年的往事,这是一些可以唤起记忆深处共鸣的载体,如果这些建筑消失了,这些回忆和共鸣就无从谈起。如果这种闽南特色的老房子消失了,都变成了高楼大厦,泉州就失去了特色,失去了优势。”林栋材这么期待着,也这么担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