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书田
(文/刘书田)再见,清华。
愿我归来,已经长成让你骄傲的模样。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感谢清华园的4年,为我提供了清净的避风港湾,让我得以继续有梦,并敢于追逐。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讲述更多园子里的美好故事,也能够讲好和传播好中国故事。
这是一个有关于清新的故事
《清新时报》是新闻学院的同学们自主运营的校园媒体,也是一份我从大一开始坚持的社工。
新闻学院109,占据了熬夜与刷夜的大部分回忆。还记得入学时,为能够以最快且最准确的速度出“硬新闻稿”而激动不已,为有机会融合自己的理解来呈现多元化的清华故事而兴奋万分,为能和伙伴们一起碰撞出选题的火花而彻夜难眠。再到渐渐成长后,面对报社的危机公关时渐渐学会的从容应对与临危不惧,面对首都高校传媒联盟的多家校媒时可以自豪地讲述作为“校园观察家”的使命,再到排版的夜晚紧紧盯着屏幕直到天亮才后知后觉。在这里我收获了最美好的清新记忆和社工锻炼,也愈发感到新闻“快餐时代”下坚守一份纸媒的难能可贵。
这是一个志愿者成长的故事
入学时的“新生梦想秀”上,我提出了将公益与功夫结合,以武术教学帮扶聋哑儿童的筑梦项目。这个小小的公益梦想“武动奇迹”获得了当时新闻学院“新生梦想秀”最具风采奖。自那时起,这些孩子们成为我最大的牵挂。在不断沟通与努力下,第二年的春节,他们登上了当地少儿春晚的舞台,找到了自己绽放光彩的机会。
以此为起点, 我不断去实现脑海中浮现的一个个创新的公益活动。我和同样志同道合的“薪火计划”八期的同学们,一起尝试过“体验黑暗”的体验式公益活动;在毛概实践调研时返乡关注“亚孤儿”群体;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志愿者;在专业学习过程里,我发现 “公益+新媒体”的契机,曾和同学们成立ido微公益平台,对线上公益活动进行了尝试,在校园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我也勇敢地参加了清华大学公共演讲比赛,依然记得当时并不善于公众表现,却拿着大喇叭在紫荆园门口大胆说出校园微公益观点的自己,我想那是我为公益最勇敢的时候。唐仲英爱心社也是让我志愿公益梦想萌芽的温暖集体,从一名普通社员到担任副社长,公益DIY真正被这个园子里的一群小伙伴践行着。志愿似乎不是一个大众的话题,但依然有一群热爱志愿公益的同学们为之努力着,很幸运,我们一直在并肩作战。
这是一个立志于“社会瞭望者”的故事
每个曾对新闻充满着热情与憧憬的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一篇新闻报道作业反反复复跑到郊区采访,为了拍摄夜间的纪录片镜头熬几个晚上,也会到国家图书馆泡上一个下午只为查阅影印的旧报纸资料。
新闻专业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社会实践中。“新闻学子,心系民生”“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是每位新闻学子再熟悉不过的话语,也是我们所承担的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大学期间的每个假期,我都积极投身于社会调研活动,参与了共计20多次社会实践,开拓视野,了解国情。从陕西贫困县淳化的农村电子商务到四川汶川水磨镇的灾后重建,从延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到山东齐鲁传统文化的沿袭,从香港志愿公益到台湾的环保事业建设……用脚走路,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思考,用笔记录,自己作为一个新闻学子,我始终不忘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这是一个关于闯世界的故事
在大学期间,国际化的清华也给了我参加许多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机会。在学校里,通过接待各国大学校长、学生访问团等讲述清华故事;迈出国门,在罗马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在朝鲜考察,在柬埔寨支教……
去年暑假,我和同学们一起发起组织了“中拉青年行”活动,前往巴西驻华大使馆进行交流,支队的同学们也前往巴西圣保罗开展了社会实践,迈出了清华学子在拉美的第一步。今年4月,我有幸作为亚洲大学联盟清华学员之一,同来自亚洲多所高校的青年朋友一起交流学习。这些丰富的跨文化交流也激发了我要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讲故事的想法,而在新华社、苏世民书院的实习经历,则为我立志成为国际新闻记者打下基础。
我一直相信,“新闻因故事而动听,故事因真实而可信,真实因人情而具有灵性”。清华四载,我在别人的故事里学着感同身受,也在自己的人生里撰写着一页页平淡却也不平凡的经历。在清华园里的时光虽然短,未来的日子依然长,愿自己可以不忘初心,做好一名讲故事的新闻人。
作者简介:
刘书田,山东济宁人,新闻学院本科生。本科4年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年级前列,获得学业优秀奖、国家奖学金等;主笔 《水磨镇旅游城镇化发展情况报告》被收入《转变中的村庄: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4年暑期调研成果汇集》一书,《当“直播+”涌入新闻业——移动新闻直播在新闻场景中的应用分析》获人民网优秀论文奖。她共参加20多次社会实践,获得校社会实践金奖个人和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从“新生梦想秀”起步,到“十佳志愿者”,到“德年公益文化奖优秀个人”,到“薪火计划”八期成员,到“薪火计划”十期辅导员,累计参与志愿200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