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文堃 黄婷子/摄
(文/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陈文堃)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以来,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紧紧抓住泉州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努力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中凸显泉州先行作为,以干促成,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
一、泉州建设“海丝”先行区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一是文化积淀。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刺桐港”长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1991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队确定,泉州为无可争议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千年以来,“海丝”文明相互交融、和谐相处,造就了泉州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特质。
二是经贸基础。泉州已成为全国发展较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6646.6亿元,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机械装备、建材家居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拥有上市企业101家、中国驰名商标152枚。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全市市场主体突破50万家,民企创造增加值、公共财政收入均占全市约八成。2016年泉州外贸进出口总值1652元,其中与“海丝”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达120亿美元。
三是华侨资源。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分布在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的泉籍华侨华人有948万人、其中90%居住在“海丝”沿线,其中100万人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同时,泉州还有旅居港澳的同胞76万人,三者合占福建省60%以上。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侨累计捐资家乡超100亿元。旅外泉籍乡亲在当地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可以成为推动我国与“海丝”国家开展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
四是港口潜力。泉州海洋资源丰富,港口潜力巨大,规划可开发利用的港口自然岸线113.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57.2公里,可建5万吨级(含)以上深水泊位88个,规划综合通过能力可达5.68亿吨,其中集装箱1990万标箱。目前泉州港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2016年港口吞吐量1.26亿吨、集装箱204.5万标箱,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海运物流通道。
五是企业家人才。悠久的航海经商传统给泉州注入源远流长的商业活力,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爱拼敢赢、海纳百川的企业家群体。泉州本土企业家群体又是极具创造力和创新力的一支队伍,创造出一波又一波的发展奇迹。泉州还有150多万名泉商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经商办企业,并建立了236个异地泉州商会。这支队伍将是增进和扩大与“海丝”国家及地区双向投资贸易往来的生力军。
二、发挥优势、以干促成,推动“海丝”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两年多来,泉州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目标定位,成立了市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编制了泉州市建设“海丝”先行区《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重点提出实施泉州港口复兴、双向投资贸易、发挥侨力携手共赢、阿拉伯新走廊拓展、绿色制造提升、金融创新、自贸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合作、人才培养引进和人员往来等10个方面行动计划,围绕行动计划筛选生成重点项目200个,着力发挥优势、以干促成,推动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引领作用。以“2014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年”拉开“海丝”先行区建设序幕,于2014年6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2015年2月,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共同承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泉州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2015年11月,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在泉州成立,并与国家开发银行福建分行、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总会、中非基金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起成立4个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目前该理事会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360个企业和组织参加;同年,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和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在泉州同期举办,经中央批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2016年6月,成功举办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政府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是突出经贸往来国际合作。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重点推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东南亚、南亚、中亚等投资设立产业专区、营销中心和跨境电商配送中心。2015年组织“泉州品牌境外行”展销活动38场、“品牌泉州海丝行”16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总额达131亿美元。目前,泉州企业累计赴“海丝”国家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共计48个,匹克、安踏、九牧等大中型民营企业还通过自然人或境外关联企业在境外并购或设立了办事处或营销中心,推动了峰亿轻纺柬埔寨生产项目、“匹克集团”国际化系列项目、南安泛家居海外项目、亚洲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柬埔寨贸易项目等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
三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古港振兴工程,加快大型泊位建设和国际骨干航线培育,推动湄洲湾30万吨级航道三期工程等港口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兴泉铁路先行段;增开多条海陆国际航线,积极推动泉州综合保税区、晋江陆地港、泉州购跨境电商平台、中兴海丝路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努力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投资环境。
四是致力推动民心相通。充分发挥泉州华侨优势,进一步密切与泉籍华侨集中地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在文化、经贸、金融、科技、教育、新闻、海洋、旅游及中医药等领域的合作;重点推动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华侨捐赠公益事业资料库、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海丝(泉港)粮油加工基地、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生产线等项目建设,积极策划侨商与民商联合创业区。
五是深化“海丝”城市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这一平台的作用,参加联合国工发组织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举办的“城市之光”论坛,推动航运物流分会和粮农产业分会开展专业化合作,推进与伊朗的商务合作项目,推动各类“海丝”基金落地,加快与非洲城市的项目合作。不断加强城市共商,目前泉州市、县两级已与日本冲绳县浦添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公园市、德国莱法州诺伊斯塔特市等9个城市缔结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