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读懂的“偶像”
因为捐资护遗的关系,林秀才才有了细细品读儿时“英雄”故里的机会。
参观了“一港三街道一码头”的土坑港市遗址后,林秀才所受的震撼,久久难以平复。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由古港、古码头、古街市等所构成的印迹鲜明的海商聚落里,诸如勗斋、选青斋、凌云斋等等文化教育设施随处可见。其中的勗斋,是为刘氏族人中的女性子孙专设的书斋,土坑刘氏崇文重教由此可见一斑。土坑旧族谱特别记载,明清时期,刘氏家族共有79位进士、举人、贡生、太学生、乡饮正宾等名人。
踱步在“百万大厝”的天井中,林秀才陷入沉思。回想自己30多年的创业历程,反复“咀嚼”着儿时百听不厌的刘氏传奇,逐渐理解富起来之后的“刘百万”等海商重视兴办学校、鼓励子孙读书的良苦用心。
林秀才16岁时便只身远走海南,因为肯吃苦,好学习,他从一名小小的技工一步步成长为如今坐拥亿万资产的成功企业家。对他而言,自己能有今日的成绩,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背井离乡,同样面对未知的世界,林秀才相信,刘百万应该和他一样深有体会:只有教育才是保持家族长久和瓜绵衍续的根本途径。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解读“刘氏家族”,林秀才逐渐读懂了“土坑港市遗址”的另一层意义:它不仅是“向海而生”的千年海商家族传奇史的见证者,更是“商文并重”的海洋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讲述者。
他进一步假设,如果刘氏家族只重视经商而忽视文化教育,他们可能只是籍籍无名的普通海商;假如刘氏家族没有后来的文脉传承,他们的商脉恐怕早已难以维系,“土坑港市遗址”也就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更侈谈海丝申遗了。
努力践行的“后生”
面对“刘百万”等刘氏商贾留下来的这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砥砺开创”的精神以及“回报桑梓”、“重视文教”的责任意识等,——创业至今的林秀才一直乐此不疲地继承和践行着。
长期以来,林秀才总是走在行业前列。他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南的拓荒者之一;1999年,他收购了第七建筑工程公司,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国有企业改制被民企收购的案例;2006年,他将公司总部转移到安徽,入股中承第六工程局集团,成为国家鼓励混合所有制经营的首批响应者之一;2009年,他又将公司总部迁回海南,成为了“海南国际旅游岛”获批之后的首批开发者。
富起来的林秀才开始关注家乡的事业:1994年,捐资26万元为家乡修建水泥路;2013年,为泉港岭头村敬老院及老年协会捐资400万元;向泉港区慈善总会捐资1000万元建立冠名慈善基金,其中740万元用于捐资家乡岭头村道路、教育、新村建设、文化古迹等各项公益事业。
在他的慈善事业里,对教育文化的奉献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3年,捐300万元用于惠华中学建设校园;同年8月,捐1000万元支持创建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泉港校区);2014年,每年资助4000元帮助海南琼中县两位困难学子完成学业;2016年2月,当他从旗下分公司得知四川仪陇朱德红军小学的教学条件后,捐款1000余万元,用于改善学校教学环境,提升学校体育设施;2016年5月,向福建省惠华中学捐赠教育奖学金300万元,鼓励莘莘学子勤勉治学;2016年,向泉港海丝土坑港市遗址申遗小组捐资1000万元……多年来,累计捐赠慈善事业资金多达9000万元,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对于最后的海丝护遗之举,林秀才庆幸,没有错失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对土坑而言,这是一次“让世界发现和走进”的机会;对家乡而言,这是一次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机会;对自己而言,这是一次解读童年的英雄“刘百万们”内心并向更多人弘扬他们的“精神遗产”的机会……
从捐千万护“百万”的难得机遇中起步,林秀才坚定地走上了“海丝护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