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摩尼光佛照古今

泉州企业家杂志

草庵:摩尼光佛照古今

草庵

泉州企业家杂志(本刊记者 林雅萍)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新闻记者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沿途考察了15个国家和地区后莅临泉州进行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考察之后,联合国考察团专家向世界公开评价:晋江草庵摩尼光佛石雕像的发现是世界唯一的、很独特的,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意义,摩尼光佛石雕像的发现是这次“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最大成就。

草庵石刻一下子惊艳了世界。

草庵石刻,终于可以以“世界摩尼教仅存遗迹”的真面目示人了,其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唯一性,使得人们只要提起“海丝”就必然要提到草庵石刻。

“草庵今日之声名远播实在来之不易,因为,在此前的数百年间,草庵一直隐姓埋名隐匿于晋江华表山南麓。但不管怎样,草庵不论是今晶之显耀,还是昔日之沉寂,无不凝结着海丝情结深厚的泉州人千年不变的海丝情结,包容心胸”。在龙泉书院里,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这样对记者感慨到。

摩尼教(又称明教)传入泉州,长年不得不隐匿山野,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和特殊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斗转星移,风云变幻,数百年的风雨洗礼,草庵摩尼遗迹能完整保存,离不开无数守护着、包容着它的泉州人。坐在极具闽南特色的竹椅上,吴金鹏主任自如地穿梭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娓娓地向记者讲述着穿越数百年的守护草庵的故事……

钱太爷:以教化替代摧毁

石结构的草庵寺左侧石亭供着一尊钱楩的石塑像,因为姓钱,当地村民称其为钱太爷,祭拜的村民多是期望能赚钱发财。得紧挨草庵的天然优势,钱太爷得到不少香火。

吴金鹏主任却说,领受这些香火,这位钱太爷受之无愧!

吴主任介绍说,这位钱太爷并非生意人,而是明嘉靖时期晋江的县令。与草庵遗迹的保存息息相关。

元末,利用明教(即摩尼教)推翻元朝统治夺取政权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以“明教不得逼国号”为由,下令灭教。此后明教在全国一蹶不振并慢慢消失,而草庵却成为灭教风波后的唯一遗孤,并安然延续一两百年。

难道是因为地处偏僻被遗漏了?当然不是。地处隐匿并非无人得知,当地的教徒、百姓、官员等知道草庵的不在少数。吴金鹏主任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草庵能幸免于难的真正原因在于,“东方第一大港”、“市井十洲人”的盛境,海外贸易兴盛给泉州送来了丰富的多元文化,而泉州人骨子里的自信,使草庵和其他同样依海而来的宗教文化一样得到包容,并非泉州人“眼中钉”的草庵寺,才得以在灭教风波中幸免。

此风一直延续,明嘉靖年间,晋江发生了摩尼教叛乱,当时的县令钱楩带领官兵镇压叛乱。按常理来说,镇压过后必然有一场抓捕教徒、毁灭摩尼教址的行动。然而,平叛过后,钱楩并没有下令抓捕信徒或毁灭教址,而是出人意料地想出了一条“护庵妙着”——朝廷推儒重理,何不以此护庵,钱太爷下令在草庵前兴建龙泉书院,招收附近村落的童稚学习儒学,通过儒学教育改变当地民众的思想与信仰。

钱太爷以儒学教化百姓的方式产生了巨大效果,有十八学士于此读书并全部高中进士,而摩尼教从此也走下神坛,慢慢缩小为村里的“挡境”,成为了民间信仰。

吴金鹏主任介绍说,时至今日,草庵山下的苏内社区仍有一处名叫“水尾宫”的小庙,就供奉着已被世俗化的摩尼光佛作为“境主”。当地还流传着农历六月十三日“摩尼诞”纪念日,而草庵及水尾宫签诗不同于其他寺庙拿到的签诗,大多与摩尼教有关,摩尼教文化的基因仍有迹可循。

通过教化,不仅改变了民众的思想与信仰,更让世界上唯一的摩尼光佛石雕像在面临摧毁的重要关口得以保存下来。

“钱楩对待摩尼教,不是摧毁,而是通过儒家文化的教育,扭转人们的信仰,这体现着泉州人海洋文化的包容与自信。”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强调。

“教化替代摧毁”体现了钱楩大智慧,时至今日仍令无数后人啧啧称赞。或许在钱楩看来,草庵,与信仰无关,只与文物价值有关。

䀫姑:粉土藏光佛

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让草庵的摩尼光佛石雕像再次面临被摧毁的危机。在那特殊时期,红卫兵盯上摩尼光佛石雕像是必然的。

一日,打着破四旧的旗帜、带着摧毁摩尼光佛的决心,一群红卫兵浩浩荡荡地闯进草庵。当时,有一位名叫䀫姑的草庵住寺菜姑挡住了这一群人,“这是文物保护单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不能动。”䀫姑想以摩尼光佛的文物价值保护草庵,然而,红卫兵们不为所动,当时的他们更像是一群急红了眼、一心只想破坏摩尼光佛的恶魔。